本文目录一览

1,3代二化螟是什么意思

在一季水稻当中 特别是中晚稻中 二化螟即蛀心虫 蛹化成蛾 蛾再产卵 周而复始三次 即是三代 特别由于打药未按病虫基数 二代幸存适应 三代提高耐药性 故而特别难打 还有稻田叠代严重 也不好打药 二化螟的蛹 在里面不活动 不进食 打药也没有
进化

3代二化螟是什么意思

2,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区别二化螟的生长周期

回答 1、体型:二化螟的体型比三化螟要大,二化螟前翅近长方形,后翅成白色。2、幼虫体表特征:二化螟幼虫的背面含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三化螟幼虫前期头为黑色,胸腹呈淡黑色。3、产卵:二化螟卵呈鱼鳞状不规则排列,主要在稻谷秧苗期产在叶尖处产卵,三化螟的卵有三层卵块,形状呈半粒黄豆,卵多产于叶片上。4、虫害:二化螟在危害水稻方面较三化螟强。一、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区别 1、体型: (1)二化螟体型较大,成虫翅展约25-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呈白色或灰白色,前翅在外边缘有七个小黑点,后翅呈白色,靠近翅外边缘稍带褐色。 (2)三化螟体型较小,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3-28毫米,前翅近三角形,翅中央有明显黑点,在中室下有一块不明显的黑斑,后翅成白色,在翅边缘带淡黄色。 2、幼虫体表特征: (1)二化螟幼虫老熟时期体长20-30毫米,在背面有5条暗褐色的纵线,腹面呈灰白色。 (2)三化螟幼虫在4-5龄处孵时呈灰黑色,胸腹部交接处有白色环纹,老熟时期体长14-21毫米,从3龄期幼虫的背中线清晰可见。 3、产卵: (1)二化螟的卵呈扁椭圆形,呈不规则排列形成鱼鳞状,处产时卵的颜色为乳白色,孵化时期呈灰黑色。 (2)二化螟产卵主要靠近在秧苗的叶鞘的叶片叶背基部和叶片正面叶尖处。 (3)三化螟卵呈长椭圆状,卵状密集,呈三层卵块,在卵块上会覆盖有褐色的绒毛,形状呈办理发霉的黄豆。 (4)三化螟产卵具有趋嫩绿习性,会在水稻处于分蘖期或孕穗期进行产卵,一般在叶片上。 4、虫害:二化螟对于水稻的危害比三化螟强,在水稻圆杆期入侵率较高,抽穗成熟期二化螟也能造成虫害。二、二化螟的生长周期 1、二化螟又称钻心虫,蛀心虫,是鳞翅目,螟蛾科的昆虫,在各地的水稻区均有分布,主要以长江流域以南的稻田区为主。 2、二化螟主要在稻叶上进行产卵,具有趋绿习性,螟卵孵化后,主要以幼虫来进行越冬,一般集群在叶鞘内吸食稻叶。 3、在二化螟2龄期后开始蛀食稻茎,在幼虫老熟后,开始在稻谷的茎秆内或者叶鞘内化蛹。

大螟二化螟三化螟区别二化螟的生长周期

3,3代水稻二化螟是什么意思

水稻二化螟在草茬,墙缝,地缝中越冬,春蛹出土羽化开始繁殖后代,产出第一代螟虫,第一代二化名化蛹,羽化,产卵孵化,产生第二代二化螟,第二代螟虫再化蛹羽化产卵孵化出第三代螟虫。
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别于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3代水稻二化螟是什么意思

4,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区别

危害作物:三化螟只为害水稻,而二化螟除水稻外,还为害谷子、甘蔗、茭白、玉米、芦苇。 虫卵:二化螟虫卵呈扁椭圆形,颜色变化为乳白色-黄褐色-紫黑色,上覆有透明胶质物,而三化螟虫卵呈长椭圆形,颜色变化为乳白色-黑色,上覆有褐色绒毛。 幼虫:二化螟共6个龄期,背部有5条紫褐色纵线,腹足发达,而三化螟共4-5个龄期,背部中线为暗绿色,腹足不发达。 一、为害作物 二化螟除开为害水稻以外,还会为害玉米、谷子、甘蔗、茭白、芦苇以及禾本科杂草,而三化螟食性较为单一,通常只为害水稻。 二、虫卵 1、二化螟的虫卵呈扁椭圆形,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黄褐色,临近孵化时为紫黑色。卵块为长带状,虫卵呈鱼鳞状排列,上覆盖有透明的胶质物。 2、三化螟的虫卵呈长椭圆形,刚产下时为乳白色,后逐渐变为黑色。虫卵密集成块,叠3层左右,上覆盖有褐色绒毛,犹如发霉的大豆。 三、幼虫 1、二化螟幼虫共6个龄期,头部以及前胸背板为黄褐色,胴部为淡褐色,背部具有5条紫褐色的纵线,腹足发达。老熟时,体长约为2-3cm。 2、三化螟幼虫共4-5个龄期,头部为淡黄褐色,胴部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背部中线为暗绿色,腹足不发达。老熟时,体长约为2-3cm。 四、虫蛹 1、二化螟虫蛹长约11-17mm,呈圆筒形。初期为黄褐色,且腹部背面具有5条棕色的纵线,后续转变为红褐色,且纵线消失。 2、三化螟虫蛹长约10-15mm,整体瘦长。初期为乳白色,后续转变为淡黄褐色,带有银色光泽。 五、成虫 1、二化螟成虫长约10-15mm,翅展约为20-31mm,前翅近似长方形。其中雌蛾前翅为灰黄色至淡褐色,翅膀表面有褐色小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为白色。雄蛾体型略小,翅膀颜色较深,在前翅中央部位具有一个灰黑色斑点,下面有3个同色斑点,后翅为白色。 2、三化螟成虫长约9-12mm,翅展约为18-36mm,前翅近似三角形。其中雌蛾为黄白色,翅膀中央有明显黑点,腹部末端有黄褐色茸毛。雄蛾为灰黄色,前翅中央有一小黑点,由翅顶角斜向中央有暗褐色斜纹,外缘有7-9个小黑点。

5,二化螟 化是什么意思

二化螟 (1)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二化螟 螟蛾科昆虫的1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你好!二化螟 螟蛾科昆虫的1种。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如有疑问,请追问。
进化

6,二化螟的意思二化螟的意思是什么

二化螟的词语解释是:螟虫的一种。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也危害小麦、玉米、甘蔗、茭白等。每年一般产生二至三代,寒冷地区只产生一代,温暖地区可产生三至五代。可用消灭幼虫,灌水灭蛹,灯光诱蛾,六六六等药物毒杀诸方法进行防治。二化螟的词语解释是:螟虫的一种。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也危害小麦、玉米、甘蔗、茭白等。每年一般产生二至三代,寒冷地区只产生一代,温暖地区可产生三至五代。可用消灭幼虫,灌水灭蛹,灯光诱蛾,六六六等药物毒杀诸方法进行防治。结构是:二(独体结构)化(左右结构)螟(左右结构)。注音是:ㄦ_ㄏㄨㄚ_ㄇ一ㄥ_。拼音是:èrhuàmíng。二化螟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螟虫的一种。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也危害小麦、玉米、甘蔗、茭白等。每年一般产生二至三代,寒冷地区只产生一代,温暖地区可产生三至五代。可用消灭幼虫,灌水灭蛹,灯光诱蛾,六六六等药物毒杀诸方法进行防治。二、国语词典动物名。属鳞翅目。身体细长,前翅阔长,呈灰黄色,有褐黑色小点,后翅为三角形,呈白色。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常群聚在植物茎内穿孔蛀食,致使植物发生枯心或白穗的现象,是一种危害农作的害虫。繁殖甚速,在台湾一年可繁殖三至四代,为水稻、粟、玉米、甘蔗、茭白等的大敌。三、网络解释二化螟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蛀食水稻茎部,为害分蘖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为害株田间呈聚集分布,中心明显。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近年来发生数量呈明显上升的态势。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关于二化螟的成语伤风败化化枭为鸠观化听风柳昏花螟泥古不化杖化龙化日光天梗顽不化关于二化螟的词语化日光天柳昏花螟泥古不化橘化为枳化枭为鸠杖化龙无为自化螟蛉之子观化听风梗顽不化关于二化螟的造句1、在对水稻产量损失率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并建立了二化螟的化学防治经济阈值静态模型。2、频振诱杀灯对二化螟成虫也有一定的诱杀作用。3、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和方正县对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4、二化螟幼虫摄入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后,病变肠道外壁聚集了厚薄不一的血细胞层。5、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二化螟的详细信息

7,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二化螟幼虫首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内部组织,3龄后幼虫开始蛀茎为害。水稻分蘖期受害,咬断心叶造成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和抽穗期受害,出现白穗和枯孕穗;灌浆期和乳熟期受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多,易倒折。
1、培育抗虫的品种,当然这是由育种家完成的;2、压低虫源,及时春耕灌水浸田,可杀死部分在稻;稻草及土中越冬的幼虫。无法淹水的地,要耕翻后拾净外的稻桩毁掉。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和茭白遗株,拾净稻根,制肥料。对用作烧柴的稻草及留作工业用的稻草,在成虫化期应喷洒药剂,每5~7天喷一次,到羽化结束为止。3、农业措施控制螟害: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和水品种布局,避免混栽和生育期过长;提高种子纯度,加强水管理,使水稻生长健壮,出穗整齐。利用成虫产卵的选性,设置诱杀田,集中消灭。4、药剂防治:可用50%对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50%甲胺磷乳油、45%乐安磷乳油、50%乐果乳油,防治心苗时每亩用药100—150毫升,防治白穗时每亩用药12150毫升,加细土25公斤拌成毒土撒布,也可对水400~公斤配成药液泼浇。不论何种用药方法,稻田要保持3厘米浅水3~5天。5、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天敌,可用杀螟秆菌1~2公对水500-1000公斤,泼浇稻桩。请采纳。

8,二化螟是什么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心虫,是全国各稻区主要害虫之一。二化螟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茭白、谷子、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芦苇、稗草、三棱草等。为害状二化螟在水稻分蘖期为害,造成枯鞘和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为害,造成枯孕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为害,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形态特征成虫雌蛾体型大于雄蛾,体长10~15毫米,翅展20~25毫米,体色灰黄到淡褐色。前翅近似长方形,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雄蛾腹部为细圆筒形,雌蛾腹部为纺锤形。卵为扁平椭圆形,以鱼鳞状排列成块,有胶质物。初产者为白色,逐渐加深呈紫黑色,幼虫多为6个龄期。初孵为淡褐色,头为淡黄色,背部有5条棕色纵线;成熟幼虫头红褐色,体色淡褐,条纹呈红棕色。腹足趾钩为全环圆形。蛹圆筒形,初为米黄色,后变棕色,腹背有5条纵纹,隐约可见,左右翅中的后足不出翅端。发生特点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茭白、玉米和芦苇等寄主植物上越冬。翌年当气温回升到11℃时开始化蛹,14℃开始羽化。成虫夜间活动,有较强趋光性,1代卵多产于水稻秧苗叶尖正面,2代卵多产在近水面叶鞘内侧。每头雌蛾产卵2~3块,每块有卵20~80粒。初孵幼虫聚集为害,后分散。杂交品种和粗秆型品种因茎粗,营养好,幼虫有群集为害现象,甚至老熟幼虫,1株内可多达数十头。老熟幼虫在稻株茎基部或叶鞘内侧化蛹。在东北大部地区(年平均温度在1.3~8℃)每年发生1代或不完全2代;在年平均气温8~16℃地区,每年发生2代;在16℃左右地区如辽宁南部、山西大部、陕西南部及甘肃东南部等地区,每年发生不完全3代;北京地区每年发生2代。一般以第二代为害对产量损失大。幼虫最适发育温度为22~25℃,气温在24~26℃,相对湿度80%~90%,有利卵孵化和幼虫活动。当温度在30℃以上,且干旱少雨,对二化螟发育不利。集中稻区较分散稻区重;春稻与麦茬稻混栽区比单栽区重。1代为害春稻重于麦茬稻,2代为害麦茬稻重于春稻。大穗粗秆品种螟害重,杂产品种重于常规品种。偏施氮肥造成叶色浓绿,生长过旺,植株幼嫩,螟害严重。防治方法(1)消灭虫源。冬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除草灭茬,消灭部分虫源,白茬地可结合灌春水耙地。灌水2~3天,淹灭越冬幼虫与初期蛹。(2)田间管理。二化螟化蛹多在离水面不高处,初孵幼虫为害部位低,因而在卵盛孵前和始蛹前降低田间水位,到盛期猛灌深水,并保持2~3天,可灭杀大批虫蛹。(3)药剂防治。应掌握狠治1代,巧治2代的原则。抓住防治适期(当卵孵化始盛期到高峰期),及时打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5%杀虫双水剂分蘖期每667平方米100毫升,穗期200毫升,90%敌百虫晶体分蘖期100克/667平方米,穗期150克;50%杀螟松乳油分蘖期50毫升/667平方米,穗期100毫升/667平方米;50%巴丹可溶性粉分蘖期50克/667平方米;穗期100克/667平方米;巴丹25克加Bt乳剂100毫升混用,其效果与巴丹单用一样,且成本低。以上药剂对水1.5~20千克喷雾。

9,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切实处理好越冬期间未处理完的稻桩和其他寄主残株,破坏其越冬场所,压低越冬虫源。施用硅肥后水稻抗性提高,对二化螟有一定预防效果。在老熟幼虫和初蛹期,放干田水,降低二化螟化蛹位置,后灌水15毫米浸田,杀蛹效果良好。水稻收获后,将稻桩及时翻入泥下,灌满田水,幼虫死亡率很高。(2)药剂防治。根据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可采取“狠治1代、巧治2代、兼治3代”的防治策略。防治关键在于抓好合理冬作安排,保护天敌、减轻虫源等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抓适期抓指标做好药剂防治。防治适期一般掌握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药剂防治参见水稻三化螟。此外,还可以选喷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42%特力克乳油2000倍液。
温馨提示【二化螟】多发生在距稻田池埂1m处,观察茎秆在水面上10cm左右位置,叶鞘有不规则变黄现象,重者伴有褐色条纹,这时扒开叶鞘会在里面发现二化螟幼虫,此时便是防治的最佳时期。【三化螟】 水稻三化螟的最佳防治时间要由虫情和苗情两方面确定 ,防治枯心苗时以虫情为主,即卵块孵化高峰期施药防治,在50%卵块底部变黑的第二天即为孵化高峰期,是防治枯心苗的最佳时期;防治白穗要以苗情为主,即在防治适期内,看水稻生育期,达到破口抽穗期,是防治白穗的最佳时期。由于各种农药的作用速度不同,生物农药要适当提前施用。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你可以用下绿普森的,在二化螟防治区域内,成虫飞扬前,将本产品及配套诱捕器棋盘式挂于田间,放置高度以二化螟类诱捕器的进虫孔距地面1到1.5M为最佳

10,水稻二化螟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越详细越好急急急急急急 搜

一、水稻二化螟俗称:钻心虫分布和为害 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 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 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为害作物:除水稻外,还能为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等。为害症状:为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发生特点:一年发生l一5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l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入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天敌对二化螟的数量消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尤以卵寄生蜂更为重要,应注意保护利用。发生动态: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杂交水稻的推广,异常气候、耕作制度变化以及水稻品种结构的改变,二化螟在我国水稻主产区发生危害严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各省早稻种植面积调减,单季稻和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增加,螟虫“桥梁田”和适宜螟虫钻蛀的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为二化螟发生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九十年代以来,二化螟在长江流域部分稻区严重发生,1999年和2000年发生面积均超过2亿亩次,近年来有为害加重的趋势。
风刮就染得上

文章TAG:二化螟  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二化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