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怎么发展,付家耀 问 中国的农业农村怎样提速发展主要靠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农业技术 2024-09-07 19:14:55
本文目录一览
1,付家耀 问 中国的农业农村怎样提速发展主要靠什么
现在社会发展快 想提速发展 必须要有可以走的出去的产品 要先富先修路 这个很重要 主要靠就是你地方的特产 比如有些地区特产水果 联系外面的大商家 卖出去这样就不错!
2,我国农业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大力扶持三农,保护三农收入稳定,可减少三农流失,保持持续发展。我觉得首先要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市场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国家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3,中国未来农业有何发展
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根据世界农业的走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专家认为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将呈现五大趋势: 1、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利用各种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各种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充分利用土地、光照和作物、动物资源,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模式。 2、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以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为长久的目标,集农业种植、养殖,环境绿化,商业贸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引发"都市农业"的兴起。 3、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变单纯的生产企业为繁殖、养殖、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企业。甚至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兴起一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4、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减轻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精确。带有电脑、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各种检测仪器和计量仪器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将指导人们根据各种变异情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这些赋予农业数字化的含义。
4,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方法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持续发展,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如下防御、适应和措施对策。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防御对策,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CO2排放源,提高其碳汇库容潜力。具体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产率高的新品种,以适应变化更为剧烈频繁的灾变;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进耕作体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开发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在新的气候环境中变弊为利,变害为益,提高农业的自适应能力;发展农田林网,采用新的排灌措施,优化灌溉系统和方式,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强病虫害和杂草害的防治,开发研制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新型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发挥自然天敌对病虫害的调控作用,以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病虫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严峻挑战;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手段,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降低CO2的排放增长率。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潜力。其次是突出区域治理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走综合开发之路,提高各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实力。其中,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要与富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把草畜业作为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向农牧生态系统的转变。北方草原区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场,减轻人为破坏;控制畜群数量,实行以草定畜,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培育新品种,建立人工饲草基地。西北干旱区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保护山区林草植被,涵养水源。青藏高原区要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不合理开发和捕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气候变化对农业可能影响的适应对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二是加强监测预测,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预测工作,建立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发展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库,包括温室气体数据库、气象要素数据库、强迫因子数据库、气候变化影响数据库、农业生产(产量、面积等)数据库。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促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减少或避免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综合应用气象科学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紧紧围绕21世纪农业生产对气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级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技术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山、水、森林、草原和气候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加强湿地的保护,建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保障体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发展相关前沿学科与高科技。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又产生了极其丰富的特色资源,适用技术的采用,可以弥补以往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使区域特色农业的开发成为可能。只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新能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 探索农业高产新途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遗传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调节激素的机制,提高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气候和有毒化学物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等。
5,中国的农业发展
一、土地利用现状 我区地处浙江省中南部山区和沿海温黄平原的结合部,境内多山,林地面积大,有43514.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人均1.143亩,耕地较少,耕地总面积127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84%,人均耕地仅0.334亩,低于省、市水平。 据统计,至2002年末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11767公顷,绝大部分是高产稳产的良田。2002年全区粮食复种面积11767公顷,粮食总产量6.7348万吨。2002年全区水果总面积9388公顷,水果总产量12.85万吨。同时,为台州市城市建成区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约为1067.9公顷,城镇人口约27.30万人,全区城镇化水平为48.4%,人均城镇用地65.5平方米。全区现状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3376.1公顷,占全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34.5%。此外,交通用地总面积812.57公顷,黄岩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912公顷。 二、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多地少,耕地保护与非农建设用地矛盾尖锐。 全区人均耕地现状不足0.4亩,虽然1995年已经调整划定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但仍存在基本农田总面积和粮地面积偏少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的管理力度,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切实贯彻和落实基本国策,控制耕地锐减的趋势。 2、存量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承载功能的潜力及集聚效应有待发挥。 全区现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4.84%,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较为分散,这显然不利于贯彻土地利用布局中的分区和适当集中原则。因此,有必要进行土地整理,实施工业向园区集中,农居点向中心村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用地发展战略,适当提高城镇中心区建筑的整体容积率,充分发挥城镇土地的承载功能和集聚效应。此外,部分企业的闲置土地和村庄内部的空闲地也有待盘活利用。 3、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 全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局部地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存在着如随意将良田改为桔园和鱼塘,忽视水源涵养林和防护林建设,集镇面积扩大过快等问题。 4、土地后备资源缺乏。 全区未利用地总面积13778.94公顷,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地区和河谷地带,平原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未利用地中绝大部分为山区的荒草地,并保护好保持生态环境的湿草地,面积11244.20公顷,约占81.60%,其次为田埂(坎),约占17%。一部分未利用土地经开发整理后,可增加部分农林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又由于土地利用不科学及环境污染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土壤质量出现了退化的现象。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一)农林种养殖业用地潜力 全区目前耕地面积中约有9000公顷中低产田,900公顷低产果、茶、桑园,1.37万公顷低产林,2220公顷低产水面。可通过增加科技投入,调整利用方式,提高这部分土地的产出率。部分农林种养殖业用地经整理后还可增加一定的耕地面积。 (二)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1、城镇用地改造和工矿用地整治:目前,全区现状居民点及工矿用地5161.3公顷,存在着布局过于分散,城镇内部建筑容积率不高,土地利用强度低等问题,土地的空间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 应加快老城区改造的步伐,可对工业用地进行适当的集中布局,对城区内一些效益低下和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关、集、停、并、转,或集中到工业开发区内。对企业搬迁后的土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建筑容积率。 2、农村居民点缩并和土地置换:农村居民点用地较为分散,容易形成一些无法开发利用的“死角地”,造成土地的闲置浪费。通过农居点缩并和土地置换,对“空心村”和“死角地”进行整治,能减少自然村数量及农村土地浪费现象,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三)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潜力 全区目前尚有宜农荒地470公顷,宜果疏林地2000余公顷,宜养殖水面1360公顷,宜农滩地18公顷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 黄岩多年平均泾流量14.76亿立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831亿立米,其中地表水11.57亿立米,占83.75%,地下水2.261亿立米,占16.35%,人均水量2436立米。 目前,全区已建造大、中小型水库636座,容积1万立方米以上水库山塘139座,蓄水量75816万立米,全区水域面积11平方公里,蓄水容积为0.15亿立米。 全区年需水总量为4.71亿立米,其中农业需水2.06亿立米,工业用水2.53亿立米,生活用水0.1245亿立米。在现有水利设施下,全区可供水量为3.96亿立米。 全区水力资源蕴藏量6.8万千瓦,可装机3.05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小水电站47座,装机4.2万千瓦,占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8%。 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水污染情况严重 黄岩是台州市的工业中心区,精细化工和食品工业尤其发达。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许多地方的河流、湖泊不断受到污染,有些已经是鱼虾绝迹。目前,全区受到污染的水域面积比较严重,水污染造成可利用水资源减少,加重原本水资源不足的压力。 (二)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区各地无论是工业用水,还是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农业用水由于没有很好的设施,农业用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普遍在60%以下,远没有达到先进的90%或更高水平。同时,生活用水的损耗和浪费也很大。 (三)洪涝灾害严重 由于我区的复杂地形,加上降雨年内分布不均,洪涝灾害一直是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永宁江严重淤积,无疑加重了灾情和发生次数。尤其是西部山区,几条永宁江主要支流流域几乎年年发生洪涝灾害。 三、水利开发潜力 (一)水资源利用潜力 1、进行污水处理,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 目前,全区有46%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城关以及周边一些地方的很多河流湖泊中的水丧失利用价值,通过水污染治理,使无法利用的水资源重新得到利用。2002年我区单工业废水处理就有340万吨。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可利用水量。 我区地表泾流量年间差异大,年内分布不均,最大年份地表泾流18.9亿立米,最小年份地表泾流8.56亿立米。年内汛期泾流量约占全年总泾流量的75~80%。永宁江是我区的主要河流,自1962年长潭水库建成后,栏蓄了永宁江上游近50%的来水量。 3、加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区节水的潜力很大。目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很低,生活用水损耗和浪费也很大,目前农业生产采用的是大水漫灌,水的利用系数偏低。提高农业栽培技术,逐步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灌溉方式,可使水的利用系数提高到85%—90%。 (二)水力资源开发潜力 目前还有1.5万千瓦未被开发利用。 一、各地气候差异 (一)西部山区 年平均气温在12~17℃之间,其分布特点从低海拔到高海拔递减。冬、春两季有明显的逆温存在。夏季从海上吹来湿润的东南季风,受地形抬升作用,产生大量的降水,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以上,并呈现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的特点。对发展林木,茶叶和高山蔬菜等生产十分有利。 (二)东部河网地区 年平均气温17~17.5℃,无霜期277天,其热量条件为全区最高,年降雨量1841~1937毫米,干燥度为0.53,适宜于春粮连作稻三熟制和柑桔、枇杷等果树的生长,是我区柑桔的集中产区。 (三)长潭水库气温偏高区 由于水体影响,引起气候变异,形成一个温度湿度偏高和局部小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6℃, 无霜期在260~270天左右。10℃始日在3月上旬,而我区其它地方一般在3月中旬。该区适宜发展喜温的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 二、主要气象灾害 (一)低温阴雨 主要出现在春季、春末夏初和秋季三个时期。春季冷热空气活动较频繁,连续阴雨基本年年都有,对早稻育秧、柑桔开花结果,大、小麦、茶叶等各种作物的生长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秋季低温为害, 9月中、下旬若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以上≤20℃(粳稻)或≤23℃(籼稻)的天气,常影响连作晚稻的抽穗扬花,造成稻谷比率增加,降低单位面积产量。 (二)暴雨 我区各地日雨量≥50毫米的暴雨次数平均每年出现5次左右,≥100毫米的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150毫米的特大暴雨平均每年出现一次,暴雨出现的时间大部份在梅雨期和台风期。 (三)台风 我区从5月到11月都有可能受到台风影响,而6~10月份还可遭受到直接登陆的侵袭。但影响最大,而且登陆可能性最大时段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每年有2—3次台风影响。 (四)干旱 以伏旱和秋旱最为突出,每年梅雨期过后,在7—9月份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热,此间如无台风,极易发生连续干旱,受旱地区大部分在西部山区和半山区。 (五)冰雹 我区冰雹危害是局部性的,一般发生在春、夏两季,以春季最为突出。新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应当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目标模式;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或产业群大规模地进入农业和农村,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环境、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与投入利用率和农业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主要推动力,以超常速度改变传统农业观念、农业面貌及提高农产品的量与质为基本标志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国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技术体系应当是一个把传统农业技术、常规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以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现代生物、信息和农业工程学等科技成就,构建一个多种适用技术相结合,技术、经济、生态协调统一,具有高产、优质、低耗和生态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
文章TAG:
中国 农业 怎么 中国的农业怎么发展 付家耀 问 中国的农业农村怎样提速发展主要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