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华稻蝗又叫什么www

中华稻蝗又叫什么查了一下,中华稻蝗,学名Oxya chinensis。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主要为害水稻、玉米、高粱、麦类、甘蔗和豆类等多种农作物。对作物的为害是以成、若虫咬食叶片,咬断茎秆和幼芽。供参考。

中华稻蝗又叫什么www

2,稻蚱蜢怎样防治

你讲的水稻蚱蜢有可能是稻蝗。它的防治方法是:         (1)、5%锐劲特胶悬剂10—15毫升/亩,兑水35kg喷雾;   (2)、15%三唑磷微乳剂150毫升/亩,兑水35kg喷雾;   (3)、2.5%敌杀死乳油或5%来福灵乳油20—30毫升/亩,兑水35kg喷雾。(
防治稻蚱蜢,可用菊酯类的农药防治,比如,溴氰菊酯、百龙达等防治,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以防其在杂草上越冬产卵

稻蚱蜢怎样防治

3,蝗虫是什么类动物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中的昆虫动物。 因为昆虫有三队足,能爬行。有的昆虫足能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有吃,能飞行。 节肢动物定义: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有分节
昆虫类的!
昆虫
属于昆虫类
蝗虫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是蝗科,直翅目昆虫。

蝗虫是什么类动物

4,中华稻蝗有什么特效药防治

防治中华稻蝗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耕翻稻田地边,使其不能生长杂草,宽度在2米左右。这样做一是破坏蝗虫卵块,使蝗卵不能孵化;二是阻止草原上的蝗蝻进入稻田。  2、在蝗虫进入稻田之前,在稻田与草原交界处打一条2米宽的药带,使蝗虫未进入稻田就被杀死。打药带最好采用5%的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药量20~30毫升对水喷雾。这种药剂持效期长,可达20天左右,而且防治蝗虫效果好。  3、当蝗虫进入稻田后,喷洒乳油类杀虫剂比如25%快杀灵或5%高效氯氰菊酯,每亩用药25~30毫升,既有胃毒作用又有触杀作用,而且药液喷在稻叶上不易挥发。
你好!中华牙膏,防止虫蛀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5,蝗虫是什么动物

蝗虫又名「蚱蜢」本省称「草螟」 特徵: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达,尤 其后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 跃专 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 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 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 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 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 较淡。若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 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 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 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 的乳头状突起,前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633231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它们的生活史是卵 e 若虫 e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口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 ·台湾稻蝗 Oxya chinensis 外型特征:体长雄 21~31mm、雌24~39mm,体背灰褐色,腹部和脚是绿色,体色差异颇大,会与栖息环境相似,形成保护色。生态习性:稻蝗是平地及低海拔地区草丛中极常见的蝗虫,每年可发生两代。 · 蝗虫之所以要群体活动主要是因为生理上需要高温靠在一起可以保温。 ·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 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依蝗虫的生活习性可分成迁移型与非迁移型,二者皆对作物有很大的威胁,尤以前者破坏性甚强,只要其过境则所有的绿色植物莫不被啃食殆尽。蝗灾所带来的震撼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其食性甚杂,遍食各种绿色植物,尤以禾本科植物更是爱不释口。 · 若虫亦称蝗喃,外型酷似成虫,可是只具翅芽,善于 跳跃,须经四至七次脱皮后,才会蜕变成善跳又善飞的成虫。蝗虫有的拥有短触角及短的产卵管,目前全世界约有五千多种的蝗虫。 蝗虫身体最长的部分便是后脚,大约与身长相等,而一跃便能跳出身体八倍长的距离,而蝗虫的后脚也是它的最佳乐器,和翅膀互相摩擦便可发出声音。 · 分类:属于直翅目中蝗虫目 的 所有昆虫。 · 种类;全世界约有 12000种,台 湾目前已知有100多种 。 · 生活史;卵→若虫→成虫 。 · 生态 · 外观特征;俗称 蚱蜢 台湾人称为 草螟仔有首民谣 草蜢弄鸡公 ,歌词中即描绘这种小昆虫与大公鸡相互逗弄的情形,这是台湾早年乡间常见的画面。 蝗虫过境是 大家耳熟能响的成语。 ·食性;是植物食性昆虫,大部份不特别挑食。 · 另类; 棱蝗 ,习惯栖息于潮湿裸露地面,主要食物苔苏类植物。 · 栖息环境与保护色;机乎有典型的保护色,在草丛中有绝佳的隐身效果,后脚粗状发达,善于弹跳,遇到危急是它们惯用的避敌方法。 · 交配行为;和其它昆虫比,交配时间比较久, 因此雌下雄上.夫妻档的画面屡见不鲜。

6,什么是稻螟虫

稻螟虫rice stem borers 稻的害虫。属鳞翅目。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在中国 ,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纬 37°~ 38°以南各稻区;二化螟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 ;台湾稻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褐边螟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福建部分地区。三化螟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其他4种还为害茭白 、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麦;大螟还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 图1)、二化螟(图2)和大螟(图3)均1年发生 2~7 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1年4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1年 4~5 代。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 图片http://www.agrisci.com/images/04080351.jpg
稻螟虫,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蛀禾螟属的一种昆虫。 水稻害虫。俗名水稻钻心虫。  三化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一不明显小黑点。雌蛾翅展24~36毫米,前翅黄白色,中央有一明显黑点。卵粒积集成长椭圆形卵块,其上覆盖褐色鳞毛。老熟幼虫体长14~24毫米,淡黄绿色。蛹瘦长,长12~13毫米,蛹外包有薄茧。褐边螟蛾与三化螟近似,但前翅中央有3个褐点,前缘有褐边;卵块上盖淡黄色鳞毛;幼虫头部深褐色;茧较厚。二化螟雄蛾翅展20~25毫米,前翅近中部有4~5个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雌蛾翅展25~31毫米。卵粒鱼鳞状排列成带形卵块。老熟幼虫体长24~27毫米,头部红褐色,体淡褐色。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台湾稻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中央有4个带金属光泽的深褐色斑,外缘有7个小黑点;雌蛾翅展23~28毫米。卵粒鱼鳞状排列成长带状卵块。老熟幼虫体长16~25毫米,头部褐色。蛹长9~11毫米。大螟蛾翅展27~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中有纵行暗褐宽带纹。卵半球形,卵块带状。老熟幼虫体长约30毫米,头红褐色,体粗壮。蛹体长15~18毫米,淡黄至黄褐色。  药物防治:   1.50%杀螟松乳油、50%巴丹水溶剂、50%甲胺磷乳剂或50%1605乳油,每亩用100毫升,加水150~200千克泼浇。  2.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毫升,50%乐果乳油100毫升,加水200~300千克泼浇,或每亩用药量减半,兑水50千克喷雾。  3.在蚁螟孵化高峰前1~2天,每亩用50%嘧啶氧磷乳油60~80毫升,兑水75~100千克喷雾。  4.每亩用50%易卫杀可溶性粉剂50~100克,兑水喷雾。  5.每亩用50%速灭松乳油75~100毫升,兑水喷雾。
稻螟虫稻螟虫rice stem borers 稻的害虫。属鳞翅目。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褐边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和夜蛾科的大螟。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在中国 ,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纬 37°~ 38°以南各稻区;二化螟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 ;台湾稻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褐边螟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福建部分地区。三化螟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其他4种还为害茭白 、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麦;大螟还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 图1)、二化螟(图2)和大螟(图3)均1年发生 2~7 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1年4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1年 4~5 代。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
稻螟虫,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 水稻害虫。俗名水稻钻心虫。  稻螟虫   rice stem borers   中国的常见种类有:螟蛾科的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褐边螟(catagella adjurell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湾稻螟 (c.auricilius)和夜蛾科的大螟 (sesamia inferens)。其中三化螟(图1)、二化螟(图2)和大螟(图3)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三化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一不明显小黑点。雌蛾翅展24~36毫米,前翅黄白色,中央有一明显黑点。卵粒积集成长椭圆形卵块,其上覆盖褐色鳞毛。老熟幼虫体长14~24毫米,淡黄绿色。蛹瘦长,长12~13毫米,蛹外包有薄茧(图1)。褐边螟蛾与三化螟近似,但前翅中央有3个褐点,前缘有褐边;卵块上盖淡黄色鳞毛;幼虫头部深褐色;茧较厚。二化螟雄蛾翅展20~25毫米,前翅近中部有4~5个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雌蛾翅展25~31毫米。卵粒鱼鳞状排列成带形卵块。老熟幼虫体长24~27毫米,头部红褐色,体淡褐色。蛹长11~17毫米,圆筒形(图2)。台湾稻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中央有4个带金属光泽的深褐色斑,外缘有7个小黑点;雌蛾翅展23~28毫米。卵粒鱼鳞状排列成长带状卵块。老熟幼虫体长16~25毫米,头部褐色。蛹长9~11毫米。大螟蛾翅展27~30毫米,前翅近长方形,中有纵行暗褐宽带纹。卵半球形,卵块带状。老熟幼虫体长约30毫米,头红褐色,体粗壮。蛹体长15~18毫米,淡黄至黄褐色(图3)。  在中国 ,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纬 37°~ 38°以南各稻区;二化螟在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大螟分布于黄河以南 ;台湾稻螟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台湾;褐边螟分布于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和福建部分地区。三化螟单食性,只为害水稻 ;其他4种还为害茭白 、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麦;大螟还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 图1)、二化螟(图2)和大螟(图3)均1年发生 2~7 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1年4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1年 4~5 代。各螟虫的发生代数有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趋势。   丝状触角,咀嚼式口器,翅膜质,上被鳞片,全变态  编辑本段世代和习性  在中国分布区内,三化螟年发生2~7代;褐边螟在华中稻区年发生4代;二化螟一年发生1~5代;台湾稻螟在广州附近年发生4~5代;大螟年发生2~7代。不同地区一年中发生世代数,由南方到北方,由平地到高原,有逐渐减少趋势。   稻螟的成虫均有趋光性,但大螟趋光性稍弱。三化螟只以老熟幼虫在稻桩中越冬;其他螟虫的幼虫也可在稻草或其他寄主中越冬。大螟产卵于叶鞘和茎秆的隙缝中;其他螟虫卵块主要产在叶片上,其次为叶鞘。在水稻分蘖期,三化螟和褐边螟初孵幼虫爬至叶尖吐丝下垂分散,从近水面处蛀入稻茎取食,造成枯心苗;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蛀入后咬断穗颈,造成白穗;乳熟期侵入,造成半枯穗;黄熟期侵入造成虫伤株。其他螟虫低龄幼虫在分蘖期喜群集于叶鞘内侧取食,造成枯鞘,以后蛀入茎内为害。幼虫期均有转株为害习性。三化螟和褐边螟幼龄幼虫可直接转移,3龄以上幼虫先咬断叶、茎并吐丝作囊后,负囊于水面上爬行而转株。其他螟虫转株时不作囊。幼虫老熟时,钻至茎基部化蛹。三化螟和褐边螟化蛹前作丝茧。化蛹的部位以三化螟最低,二化螟次之,大螟稍高。后二者还可在叶鞘隙缝中化蛹。  编辑本段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在稻螟虫中,以对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的研究较为深入。  三化螟  影响其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有:①自然条件。发生期迟早和世代数受当地气温的影响。越冬代蛾量受越冬幼虫滞育率、化蛹期低温和降雨量的影响。幼虫滞育率高的年份,越冬幼虫耐低温能力较强;反之,越冬死亡率较高。越冬幼虫化蛹前期雨量大,易引起幼虫窒息死亡。幼虫耐低温能力较差,耐高温能力较强,气温在40℃以下,不影响其侵蛀活动。台风暴雨和洪水对初孵幼虫侵蛀和转移都有不利影响。②耕作栽培措施。水稻种植制度是影响发生期、发生世代数和发生量、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是品种混杂的稻田发生世代多、为害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着卵量、初孵幼虫螟的侵入率、存活率、发育速度和螟蛾的繁殖力也不同。一般以分蘖期和孕穗期对三化螟的产卵和侵蛀最为有利。抽穗整齐、成熟期早的品种,常可躲过螟害。偏施氮肥,水稻叶色浓绿或植株中稻酮含量高的品种,会吸引成虫产卵,从而加重受害。③天敌。是控制三化螟发生为害的一种自然因素。寄生性天敌主要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线虫以及病原细菌、僵菌等;捕食性天敌有多种蜘蛛、步行虫、隐翅虫、青蛙和鸟类等。(见彩图)  二化螟  幼虫在22~23℃以下最适生长发育,气温超过30℃对发育和生殖均不利,超过35℃则死亡率高。越冬幼虫耐低温能力甚强,越冬期间气温稍高,未老熟幼虫仍可蛀害小麦、油菜或蚕豆等植株。初孵幼虫遇暴雨死亡率大。越冬代发蛾期,以在茭白中过冬的羽化最早,其后依次为稻桩、稻草和春花作物。水稻种植制度对二化螟发生型也有较明显影响,纯单季稻区常为一代多发型,双季连作稻区呈一、二代多发型,单、双季稻混栽或双季稻早、中、迟熟品种混栽稻区,呈三代多发型。二化螟的产卵和侵蛀多在水稻分蘖期。杂交水稻因能诱引螟蛾产卵,为害加重。水稻品种稻酮含量高的对螟蛾诱引力也强。稻叶鞘薄壁层较宽的品种,幼虫易蛀入。稻株中硅酸或苯酸、水杨酸含量高的品种,具有相对耐害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茧蜂等多种。此外,寄蝇、线虫和僵菌等,对二化螟也有抑制作用。  大螟  因越冬场所复杂和进入越冬的虫龄不一,越冬代发蛾期不整齐,世代重叠。一般品种混杂、稗草和田边杂草多的稻田,易诱致大螟产卵。糯稻、粳稻和籼稻相比较,着卵量依次减少。杂交稻因秆高叶茂,受害较重。  编辑本段防治  农业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一般在秋播时有计划地将绿肥留种田、迟熟冬作田,安排在旱地或螟害较轻的晚稻田上。冬耕冬沤,提早春耕灌水,使稻螟在预蛹期被淹死,从而压低有效虫源基数。选用螟害较轻的田块作绿肥田,以减少越冬虫源。合理布局,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和多品种插花种植,选种抗螟水稻品种和采取适宜的栽培技术,如调节水稻插植期、合理施肥灌水,使水稻危险生育期与螟虫盛孵期错开,稻株生长整齐;及时夏收翻耕灭茬,以破坏虫蛹;避免偏施氮肥,增进水稻抗(耐)性等也可减轻为害。其他防治措施包括在盛孵期施用杀螟松、杀虫双、巴丹、或亚胺硫磷,对二化螟和大螟施用敌百虫等农药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等。

文章TAG:中华  什么  www  稻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