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佛手莲的介绍

佛手莲又名滴水观音,多年生直立草本,植株高达2M,地下有肉质根茎,叶柄长,有宽叶鞘,叶大型,盾状阔箭形,聚生茎顶,端尖,边缘微波,主脉明显。佛焰苞黄绿色,肉穗花序。

佛手莲的介绍

2,佛手莲花是什么花

佛手莲,一指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海芋,也叫滴水观音、滴水莲等。大型观叶植物。叶聚生茎顶,叶片卵状戟形,肉穗花序稍短于佛焰苞,雌花在下部,雄花在上部。也指睡莲的一个品种。具有非常不寻常的长萼片,栽培供观赏。

佛手莲花是什么花

3,佛教的莲花究竟有多少花瓣

佛经中说,人间的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佛教中花瓣叫叶,其中意思:一、依大智度论卷十之说,莲华有三种:(1)人华,有十余叶。(2)天华,有百叶。(3)菩萨华,有千叶。又宝积佛所住之多宝世界,亦有金色光明之千叶莲华。二、百叶莲花、千叶莲花、万叶莲花,为佛所坐之莲台。
在经教中没有特定的意义。在雕塑创作与美术创作上,取用八的倍数,八是吉祥数,是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最大的莲座,最低层128莲花瓣,最上层8瓣,中心莲蓬上供有金佛。

佛教的莲花究竟有多少花瓣

4,观音莲花怎么养

观音莲又称黑叶芋、黑叶观音莲,为天南星科海芋属观叶植物。 养护管理方法简述如下: 光照:冬季宜充足,其他季节宜遮阳30-50%,夏季切勿直射。 浇水:冬季宜干透再浇水,其他季节可在表土干燥后浇水,能耐受干旱,不耐长期水渍。 施肥:尽量少施,或只在换土时加入基肥,以后不施也不无妨,如在春秋两季浇灌些淡肥水则生长更佳。浇灌肥水时要避免污染叶片,如有污染,应用清水冲洗。 温度:适宜的温度为15~30℃,不耐严寒,冬季应保持在10℃以上。 由于根系并不发达,不要使用太大的盆。 土壤宜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砂质土。 观音莲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肉质块茎,并容易分蘖形成丛生植物,株高30-50厘米。叶为箭形盾状,长25-40厘米、宽10-20厘米,先端尖锐;叶柄较长,侧脉直达缺刻;叶浓绿色,富有金属光泽,叶脉银白色明显,叶背紫褐色。叶柄淡绿色,近茎端呈紫褐色,在茎部形成明显的叶鞘。花为佛焰花序,从茎端抽生,白色。 观音莲原产亚洲热带地区及美洲。册属植物约有60-70种。引种栽培的除观音莲外,还有大观音莲、美叶观音莲,尖尾芋等。其生态习性是喜温湿润、半阴的生长环境,生长适温为20-30℃,越冬温度为15℃。 观音莲常用分株繁殖。一般于每年春夏气温较高时,将地下块茎分蘖生长茂密的植株沿块茎分离处分割,使每一部分具有2-3株,然后分别上盆种植。分株时尽量少伤根,同时上盆后宜置于阴湿环境,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并注意叶面喷雾,以利新植株恢复生长。也可于春季新芽抽长前将地下块茎挖出,将块茎切段分离,用草木灰或硫黄粉对伤口进行消毒防腐,稍晾干后用水苔包扎,或置于通气排水的疏松土壤中,使其长出不定根,抽长新芽。此间切忌基质过湿,以免块茎腐烂。该植物也可用播种繁殖,但种子不易得到。 观音莲盆栽宜用疏松、排水通气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一般可用腐叶土、园土和河沙等量混合作为基质。4-9月为其生长旺盛期,此时要求土壤湿润及空气湿度较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尤其夏季高温期,叶片水分蒸发量大,需水量更多,如缺水极易使叶片萎蔫,所以须经常向叶面喷水,同时保持环境湿润,但必须避免盆中积水,否则会引起根系腐烂。秋天气温低于15℃,观音莲生长停滞而呈休眠状态,地上部叶片开始逐渐枯萎,此时须尽量减少浇水量,将其置于温暖、无凤的干燥地方,保持盆土适当干燥(只带微湿)以利安全越冬;如果湿度大,温度低,块茎极易腐烂。 观音莲在整个生长期都要求在半阴条件下生长,如光照太强,容易使叶色暗淡,经至产生日灼;但光线太弱也易引起徒长,植株生长纤细而易倒伏。在生长旺盛期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每月施1-2次稀薄液肥,并增施磷钾肥,以利植株茎干直立,生长健壮,同时有利于地一块茎生长充实及冬季抗寒越冬。 观音莲株形紧凑直挺,叶片宽厚并富有特殊的金属光泽;叶脉清晰如画,极富诗情画意,为凤格独特的观叶植物,也是近年来流行于海内外的观叶植物之一。它可以中小盆种植,用来布置书房、客厅、卧室和办公室等处,显得高贵典雅。

5,佛教莲花图片有什么说法

莲花代表着圣洁,一直是佛教的象征物。如来说法,天花乱坠,地涌金莲。
莲花就是莲花,所有说法都穿凿附会
天台智者大师是东亚佛教轴心——中华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法华玄义》)的开头,专门对《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圆顿经典的经题作了精彩的诠释,真可谓“口吐莲华”、辩才无碍,据说智者大师单演说此经题的妙义,就演讲了三个月,从此智者大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象征辩才不断、灵感不断的一位神圣。善男、信女们若求辩才、求艺术灵感和创意,勿忘当往浙江天台山朝礼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诠释经题中的“莲花”(原为“莲华”,因“华”古同“花”字,此处皆写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第一,为什么不以别的花为喻?】 【原文】例有粗花。云何为粗?狂花无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后花;或前花后果。 【大意】普通的花与莲花相比,是“粗”而不“妙”(古语中,“粗”与“妙”是反义词),不如莲花更能体现此经的圆顿法义。为什么?因为这些花要么是有花而无果,要么是一花而多果,要么是多花一果,要么是一花一果,要么是先见果后开花,要么是先开花后见果。这里和以下,“花”譬喻业因,“果”譬喻果报。 【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尅获;次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次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次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大意】 1、有花无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外道的修为,他们盲修瞎练,白白禁欲苦行,而未能获得真实究竟解脱的果报。是为“狂花无果”。 2、一花而多果的那种花,是比喻世间一切善行,如孝养父母等。人们由某种殊胜的善行,以此善因,来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种天福。以一种善行而感得多重乐果,是为“一花多果”。 3、多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发心,修学解脱道,虽有种种苦行,只能证得阿罗汉——小乘涅槃之果。以多种世、出世间善业,而感得一涅槃果,是为“多花一果”。 4、一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麟角独觉的道法。这一类仙人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他们完全隐遁,与世隔绝,故称为“一远离行”。以一远离行感得一涅槃果,是为“一花一果”。 5、前果后花的那种花,是比喻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种果位,当生证得这种果位的人,已经见道了(已断三界之见惑),但还没有完成实际的修道。通俗地说,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对某种事物有了决定性的知见,但还没有在这种知见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是为“前果后花、却后修道”。 6、前花后果的那种花,是比喻菩萨的六度万行。菩萨六度的初发心,是以有情世间为环境、为对象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叫“先藉缘修”(缘指有情世间这种外缘)。比如布施,需要有布施的对象;忍辱,需要有难忍能忍的外界苦缘等。但是,真正的菩萨道是不能着相的,即要证得“无生法忍”,如《金刚经》所开示,虽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众生而又不断排除我、人、众生之相执,在胜义观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生后真修”就是说,得“无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萨,是真行菩萨道。但是要证得“无生法忍”,又必须有藉有情世间外缘所做的六度万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你看,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概括大乘佛教关照世间民生、不离世间有情的菩萨精神,但同时又以超脱世间、摆脱现象束缚的出世智慧来为菩萨万行作指导、这就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能够在心底彻底净化(无我故无私)、使世间万善出离虚伪,这是多么深刻而高度辩证的思想。 然而,以上这种种花(所譬喻的行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圆顿妙法,“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第二,为什么偏偏以莲花为喻?】 【原文】莲华多奇:为莲故花,花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花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大意】莲花有许多奇特属性。 1、为莲故花:莲花的内在就是莲蓬,莲蓬是果实之聚。 2、花实具足:莲花的出现,也就隐含意味着果实的存在。 3、即实而权:“权”是权巧方便之意,指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从此岸世界达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为施设的种种外在的事相。“实”指佛陀真实的智证以及众生本具之佛性。莲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众,依佛经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种种外在善行。虽然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为目的,但其实,这些善行正是众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觉、或曰久远成实之本佛)的作用之显现,若无此佛性,终不能起六度万行,这就是“即实而权”--即因本佛性而起种种善行--念佛是谁?念佛是佛。 4、花开莲现:莲花开放的同时,莲蓬、莲子就一目了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时出现的。 5、即权而实:而同时,若无六度善行之昭显,虽有佛性,终不能体认佛性而证果。如《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虽有无价宝珠在衣里,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万行之事相而昭显佛性之理,正如若无莲花之开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实的存在。 6、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尽管明权实二理,但这种认知仍然是相对的,是指导修行的,亦不可执“权、实”为实而需要进一步超越的,在胜义中实无“权、实”二相及差别可得。总之,唯有达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了权与实、事相与本质、用与体、相与性的实相。 正是因为唯有莲花可适用于譬喻大乘佛法中最深奥、最圆顿、最微妙的法义,所以自《妙法莲华经》传世以来,莲花更进一步成为佛教信仰社会的一种图腾。

6,莲花为什么会成为佛教最有代表性的纹样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等代表六道輪回,蓮花出六道入聖道,佛教裏一切都是表法的.
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 当我们走进佛教寺庙时,便可到处看到莲花的形象。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慈眉善目,莲眼低垂;称为“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有的手执莲花,有的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如天女)。寺庙墙壁、藻井、栏杆、神账、桌围、香袋、拜垫之上,也到处雕刻、绘制或缝绣各种各色的莲花图案。可见莲花与佛教的关系何等的密切。 莲花与佛教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佛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佛教以莲为喻的词语,更是数不胜数。佛座称为“莲花座”或“莲台”;结跏趺坐的姿势,即两腿交叉、双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势,称为莲花坐势;佛教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比作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故称“莲邦”;《阿弥陀经》描写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是:“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莲花大如车轮。”故称佛国为“莲花国”;佛教庙宇称为“莲刹”。“刹”为梵语,即西方净土,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故称“莲刹”;念佛之人称“莲胎”,比喻住在莲花之内,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称为“莲眼”,以青莲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叶心莲花称为“莲宫”,即心中的莲花般的境界;释迦牟尼的手称为“莲花手”;僧尼受戒称“莲花戒”;僧尼之袈裟称“莲花衣,谓清净无杂之义;五智中的妙观察智称为”“莲花智”;称善于说法者为“舌上生莲”;谓苦行而得乐为“归宅生莲”;佛经《妙法莲花经》简称《法华经》,都是以莲花为喻,象征教义的纯洁高雅;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创立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结社称为“莲社”;佛教净土宗主张以修行来达到西方的莲花净土,故又称“莲宗”。总之,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这类故事非常之多,影响很深,如《莲花王子的故事》,便将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蔼、自制、忌怒、忌杀、宽容和大度)的好国花比作莲花。《莲花王的故事》说莲花王为了拯救百姓的饥荒,他跳进恒河之中,变成一条大赤鱼,告诉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后又生起来,这样坚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养全国百姓,度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灾荒。《鹿母莲花夫人》的故事,说鹿母莲花夫人每走一步,脚后立即现出一朵美丽的莲花,她一胎生下五百个童男,个个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卫国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莲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征。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主张废除古印度等级森严的制度,实行种姓平等,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了弘扬佛法,使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佛教教义,便以俗语传道。又迎合民众的爱莲心理,将莲喻佛,使得佛教能够迅速传播开来,信众广泛。 二、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佛教的重要信条之一,是广爱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谓慈悲,是指希望和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获得快乐。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乐,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对于有生命者,不计善恶,不分人畜,都应施予慈悲。对种种恶行,都要容忍和宽宥,用慈悲心去帮助他们,感化他们,使之向善,成为善良之辈,结出善果。但严戒同流合污,要身处污浊的尘世而不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洁净清芬。用来表达这种思想观念的最好不过的是莲花。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8226;释初品中户罗波罗蜜下》说:“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尘浊而不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当高的觉悟和定力,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开发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强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扰,还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脱生、老、病、死之苦。这听起来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浓,其实只是较高的一种思想境界层次。一切事理通达了,参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开,不再贪婪、恐吓、焦虑、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摆脱了苦境,变得轻松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莲花,代表一种智慧的境界,即所谓“开悟”。《无量寿轨》说:“是菩萨(观音菩萨)作是思维,一切有情身中,具有此觉悟莲花,清净世界不染烦恼。”《大藏经图像》第六卷载《白宝口抄》云:“论凡夫心如合莲花,圣人心似开莲花……问:何故众生心性譬莲花乎?答:《秘藏记》云:莲花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乃名莲花部。《疏十二》云:观莲花不观余花耶?此亦有意,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 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莲花就是佛
因为莲清洁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淤泥等代表六道輪回,蓮花出六道入聖道,佛教裏一切都是表法的. "这位说的非常正确!
我在《观世音》里看过,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动了上天,一夜之间池塘的荷花开了,她才又回到人间,继续救使人脱离苦海,
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建立在娑婆世界之上的,没有淤泥就没有清净无染的莲花,没有娑婆世界也就没有西方极乐世界!

文章TAG:莲花  图片  佛手  介绍  佛莲花图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