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影响水稻分蘖的发生有哪些因素

温度,水分,养分,品种特性。
是一道分蘖的影响就是风和雨如果不下雨的话稻谷产量是低了。

影响水稻分蘖的发生有哪些因素

2,什么是水稻分蘖及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是一道分蘖的影响就是风和雨如果不下雨的话稻谷产量是低了。
搜一下:什么是水稻分蘖及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什么是水稻分蘖及影响水稻分蘖的因素有哪些

3,水稻的分蘖是什么时间

分蘖期:1个半月 封行期:快接近拔节前 孕穗期:2个半月 抽穗期 :3个月
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因品种、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变化)。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移植的)、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回青期:移植的秧苗,由于在拔秧、运秧和插秧过程中受到损伤,叫做植伤。因此,在插秧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复原转青而长出新根,这段时间就称为回青期。回青期的长短与植伤的大小有关,植伤小的回青期短,植伤大的则回青期长。一般在插后5~7天可回青。如早稻选择在晴暖天、晚稻选择在阴凉天插植的易回青;铲秧的比拔秧的早回青,铲秧的有的没有回青期(即插后不会转黄)。有效分蘖期:回青后如条件适宜,即可从假茎基部叶腋的腋芽伸出新株,这就叫做分蘖。互动百科上搜到的。

水稻的分蘖是什么时间

4,如何增加水稻有效分蘖

穗多、穗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虽然水稻具有较强的分蘖能力,但只有早期的分蘖才是有效分蘖,才能够成穗,因此提高水稻产量,不仅要在“促蘖”上下功夫,关键是要在“促早蘖”上下功夫。其具体措施有:1. 选用健壮秧苗 最好是选择旱育的适龄壮秧,这样的秧苗株形矮健、根系发达粗壮、吸收力与抗逆性强,其抛栽或插入水田后,发根迅速,能够很快返青生长,分蘖早、成穗率高,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剩余960字)
水稻有效分蘖是指一蔸水稻能抽穗的分蘖数,一般水稻分蘖较多,但并不是每个分蘖都能抽穗,部分分蘖为无效分蘖,即不能抽穗的分蘖。有效分蘖跟水稻叶片数无关联,理论上,每个稻节均能萌芽,即分蘖,但分蘖不等于有效分蘖。水稻分几次分蘖,即主枝可分蘖,分出来的蘖也可分蘖,这些分蘖都有可能成为有效分蘖。一般是2次分蘖和3次分蘖大部分可成为有效分蘖。

5,水稻分蘖期有多长时间在多少温度下分蘖

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约1.2m,叶长而扁,圆锥花序由许多小穗组成。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g。
水稻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因品种、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变化)。分蘖期又可分为回青期(移植的)、有效分蘖期和无效分蘖期。分蘖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水稻从移植到幼穗分化为分蘖期,这个过程约经30天左右(因品种、植期和育秧方式不同,而有变化)。水稻分蘖期主要是长根、长叶、长分蘖营养体,是营养生长主要时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分蘖肥大部分农户愿意选择尿素或复合肥,尤其是含氮量高的复合肥,常常导致氮肥集中于前期施用,无效分蘖多,水稻易徒长,影响扬花,因此要多补充中微量元素磷锌钙镁硼等。补磷,促进花芽分化,促进有效分蘖;补钙,促进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结实,增强抗倒伏能力;补镁,叶片翠绿,光合能力强,为籽粒饱满提高充足的营养物质;补硼锌,促进花多花壮,利于结实,减少空秕率。撒施复合肥时加入微补倍力钙镁硼锌颗粒剂,促发白根,促进缓苗,减少死苗,促进有效分蘖;同时,每次打药时加入微补苗力,高磷锌钙配方,促进根系发育,新叶长出,增加有效分蘖。

6,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方法有哪些

提高水稻有效分蘖的方法有:1、选用健壮秧苗最好是选择旱育的适龄壮秧,这样的秧苗株形矮健、根系发达粗壮、吸收力与抗逆性强,抛栽或插入水田后,发根迅速,能够很快返青生长,分蘖早、成穗率高,增产效果十分显著。2、施足氮肥、增施磷钾肥磷肥对促进水稻早期分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稻分蘖期若磷肥供应充足,则分蘖早而多,反之,就容易出现僵苗;钾肥对增强水稻抗逆能力,防止水稻颖花退化,提高水稻结实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加水稻有效分蘖,必须在保证氮肥供给基础上坚持平衡施肥,特别是对缺少磷、钾的田块,在底肥中应增施磷、钾肥,一般亩施过磷酸钙40~50千克,硫酸钾10~15千克。3、早插、浅插秧苗适时早插,可增加其吸收面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延长稻株营养生长期,进而促进水稻早发分蘖、多发分蘖,形成大穗、提高产量;秧苗浅插,表土层通气良好,泥温易升高,有利于分蘖的发生;插秧过深,会使分蘖时间延迟、分蘖位提升,有效分蘖减少:因此,要增加有效分蘖,应尽量做到早插、浅插,如果是旱育秧,最好实施抛栽,以促进水稻早发、多发低位分蘖,切忌让秧苗在秧田滞留时间过长,栽插过深。4、浅水勤灌温度是影响水稻早期分蘖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水稻秧苗前期早发分蘖、形成大蘖。因此,水稻插秧返青后,应尽量做到浅水勤灌,除低温阴雨天气或寒冷的夜间需灌深水外,晴天田间保持3厘米左右水层即可,以提高水温、泥温,促秧苗早发分蘖,多发低位大蘖。如果长期灌深水,会使秧苗分蘖迟发、分蘖节位抬高,不仅有效分蘖减少,稻穗也会变小。5、早追促蘖肥分蘖肥必须适当早追,确保分蘖时养分充足,才能够促使秧苗早发快长。具体追肥时间在水稻根系恢复生长、植株返青后(移栽后7~10天)进行,肥料用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底肥已施量、秧苗长势灵活掌握,一般每亩追尿素5千克左右,地力差、底肥少,秧苗长势偏弱的田块可酌情增加,同时喷施益富源植物营养液1-2公斤,辅助光合作用,促进植株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如果追肥偏迟、过多,虽秧苗生长旺盛、分蘖较多,但大多数是无效分蘖,尽管中期有漂亮的长相,但是后期却无好的收成。6、及时中耕除草中耕能够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肥料分解、排除田间有毒物质,从而促进水稻秧苗根系发育,同时还能消除杂草,防止杂草与秧苗争夺养分,因此对促进水稻前期分蘖也十分重要。中耕一般进行1~2次,第一次在追施分蘖肥后进行,第二次视苗期长势在第一次中耕后7~8天进行。
搞这么长时间水稻还真没利用过分蘖率这个指标,可能孤陋寡闻了~!~我们一般用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来作为考察指标,也有用平均单穴分蘖数的,网上解释为:分蘖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产生新分蘖的速度即在一定时间内下一次观测的分蘖数和上一次观测的分蘖数之比.显然如果分蘖率大于1说明分蘖数增加反之则分蘖数减少

文章TAG:水稻  分蘖  影响  发生  水稻分蘖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