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稻子纹枯病用什么药

水稻纹枯病可以使用(已锉醇),井冈霉素复配的配方,如(井。蜡芽菌),(苯醚甲环锉。丙环锉)纹枯病用药推荐早晨带露水打药,可以提高药效,用水50KG左右。
三唑酮+噻呋酰胺+已唑醇 QQ3228359714

稻子纹枯病用什么药

2,小麦得纹枯病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麦叶枯病多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叶片上生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以后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小麦纹枯病近年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一个是全生长阶段均会发生,一个是重点在抽穗期。

小麦得纹枯病主要原因是什么

3,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求解答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3、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4、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可选药剂有井冈霉素、粉锈宁乳油、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纹枯利、甲基立枯灵等。

如何防治水稻纹枯病求解答

4,小麦纹枯病的介绍

近年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烂芽 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 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花秆烂茎 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枯株白穗 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因养分、水分供不应求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

5,小麦纹枯病如何防治

纹枯病纹枯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小麦出苗后,在土壤中越夏的病菌侵染麦苗的地下茎和茎基部叶鞘;到小麦返青后,爱害麦苗基部叶鞘上出现浅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中部灰色,边缘褐色,有的病斑轻度纵裂;小麦进入拔节期,是纹枯病侵染茎秆的时期,主要发生在植株茎基部,症状隐蔽,容易被忽视而错过最佳防治适期。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是返青拔节期,通常在2月下旬施药。如果以后以阴雨天气为主,是纹枯病随水平扩展的重要时期,如不防治,病菌会侵入小麦基部茎节危害。可每亩用5%井冈老霉素水剂500克或16%井冈.咪鲜胺可湿性粉剂40-50克喷雾防治,每亩用水量50公斤以上。重点喷遭纹枯病侵染的茎部,早上带露水喷到病部;如果上年麦田白穗较多,应防治小麦纹枯病2次以上,第一次在病株率达20%-30%时施药,7-10天后再次施一次药。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受多因子综合影响,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品种、播期、播量、施肥水平、草害、化学防治质量等因素也影响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小麦纹枯病应采取以农业防治措施为基础,种子药剂处理为重点,早春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它的发生和为害。即选用抗耐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期;合理掌握播种量;合理施肥,避免过量使用氮肥,合理施用磷肥,增施钾肥;及时防除杂草;播前进行种子药剂处理;早春进行药剂防治。一般在小麦分蘖末期,病菌开始侵入茎秆前,病株率达15%时进行第一次用药,隔7~10天视病情再防治1次。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耐病品种。适期播种,避免过早播种,减少冬前病原侵染麦苗的机会。合理密植,加强田间排灌水系统的建设,勤中耕除草,降低田间湿度。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平衡施用磷、钾肥,特别是重病田要适当增施钾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带有病残株的粪肥要充分腐熟后再施用。(2)种子处理。用种子质量0.1%的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3)田间喷药。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雾,或每亩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2~64克对水喷雾。

6,浅谈稻谷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高的资源较少,目前生产上早稻耐病品种有博优湛19号、中优早81号。中熟品种有豫粳6号、辐龙香糯。晚稻耐病品种有冀粳14号、花粳45号、辽粳244号、沈农43号等。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   (3)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分蘖浅水、够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4)药剂防治。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首选广灭灵水剂500-1000倍液或5%井冈霉素100ml对水50L喷雾或对水400L泼浇。或每667m2用20%粉锈宁乳油50-76ml、50%甲基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3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50-75g、50%甲基立枯灵(利克菌)或33%纹霉净可湿性粉剂200g,每667m2用药液50L。也可用20%稻脚青(甲基砷酸锌)或10%稻宁(甲基砷酸钙)可湿性粉剂100g加水100L喷施,或加水400-500L泼施,或拌细土25kg撒施。还可用5%田安(甲基砷酸铁胺)水剂200g加水100L喷雾或对水400L浇泼,或用500g拌细土20kg撒施,注意用药量和在孕穗前使用,防止产生药害。发病较重时可选用20%担菌灵乳剂每667m2用药125-150mL或用75%担菌灵可湿性粉剂75g与异稻瘟净混用有增效作用,并可兼治稻瘟病。还可用10%灭锈胺乳剂每667m2250ml或25%禾穗宁可湿性粉剂每667m2用药50-70g,对水75L喷雾,效果好药效长。也可选用77%护丰安(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绿邦98水稻专用型6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对水75L分别在孕穗始期、孕穗末期各防1次,对病穴率、病株率及功能叶鞘病斑严重度,防效都很显著,有效地保护功能叶片。也可选用25%敌力脱乳油2000倍液于水稻孕穗期一次用药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用曲阜市尔福农药厂生产的4.5%井冈霉素·硫酸铜水剂每亩用70-90mL喷雾,可兼治稻曲病。   此外,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   (5)无公害药物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Ⅱ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7天用药一次。   (6)药物预防方法:   将稻瘟康或稻瘟康Ⅱ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7天用药一次。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种类。应用抗病或耐病种类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但目前消费上尚无对玉米纹枯病免疫的种类,高抗纹枯病的种类也较少。但选用早熟、耐病、高产的玉米良种,同样条件可降低病情。   (2)适期播种。理论证明,播期越早,玉米纹枯病发病越早,病情越严重,产量损失越大。因而,应恰当晚播,尽可能防止病害的发作顶峰期与雨季相遇。   (3)人工防治。肃清遗留在田间的病株,并深翻土地,将带有菌核和病残株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消灭越冬菌源,减少初侵染源;在玉米心叶期和心叶末期及时剥除病叶鞘及叶片,减少再侵染源。   (4)栽培管理。实行间作、轮作,防止轮作重茬;合理施肥,基肥为主,种肥、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恰当增施钾肥;合理密植,防除杂草,开沟排水,改善田间环境。   (5)化学防治。防治玉米纹枯病较好的化学药剂有井冈霉素、禾枯灵、甲托、多菌灵、宝穗、粉锈宁、退菌特、拌种双等,其中以井冈霉素的防治效果最好。另外,用0.4%的消病健苗粉对玉米种子停止拌种处置,播后80 d防效达81.8%,且具有增产的效果[3]。在防治时期方面,井冈霉素防治该病的适期应控制在病害进入盛发期前,受害叶鞘位不超越第8叶叶鞘时[4]。在施药办法上,在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 kg/hm2拌入过筛灭菌细土300 kg/hm2,点入玉米喇叭口内,此法防效高,且药效持续时间长[5]。   (6)生物防治。因生物防治具有高效、相对平安的特性,特别是关于其他措施难以处理的土传病害更具有突出优势。吴大椿等[6]研讨发现,绿色木霉对玉米纹枯病病菌具有拮抗作用,对其菌丝的抑止率为74%。此外,美国消费的BG-2生物农药对玉米纹枯病的发作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1病症   玉米纹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鞘、叶片、茎秆和果穗,最初多由基部叶鞘发病,从下而上逐渐扩展,典型病症为在叶片、叶鞘或苞叶上构成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边缘呈深褐色,病斑逐步扩展,包围叶片和叶鞘直至枯槁。茎秆受害后期组织松软崩溃,植株极易倒伏,而果穗受害经常形成腐朽,使果穗秃顶,粒重降落,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环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白色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不规则的颗粒状菌核,菌核成熟后极易掉落至田间,越冬后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2病原   惹起玉米纹枯病的病原有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双核丝核菌(Rhizoctonia binucleate)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 www.bfblw.com Voorhees)[2],其中双核丝核菌主要危害小麦,玉蜀黍丝核菌常危害果穗致穗腐,而玉米纹枯病的主要病原是立枯丝核菌,依据菌丝交融与否划分为不同的交融群,不同交融群菌株在培育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均有差别。玉米纹枯菌菌丝幼嫩时白色,老熟后呈褐色,分枝与主枝多呈直角,分枝处有缢缩,分枝左近有隔阂,无锁状结合,不产生孢子。菌丝细胞普通为多核,气生菌丝较兴旺,白色的菌丝团逐步纠集为褐色菌核,菌核外表有微孔,抗逆性较强。  3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以遗留在土壤中和病株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越冬后仍能存活,成为翌年病害发作的初侵染来源,越冬菌核萌生,长出菌丝侵染叶鞘,病、健叶片和叶鞘互相搭接形成再侵染。该病从玉米苗期至穗期均可发作,危害顶峰期在玉米籽粒构成至灌浆期,生长后期植株老健,病菌不易侵入,病情趋于稳定。普通而言,5月上旬至6月上旬,10月上旬至下旬分别为春玉米和晚玉米纹枯病的病斑激增期,危害期45 d左右。该病为喜温喜湿病害,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发病快且重;轮作重茬田发病重,与非寄主植物轮作田发病轻;氮肥施用过多、种植密度大、洼地条件的田块发病重。

文章TAG:纹枯病  稻子  什么  纹枯病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