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农业怎么做,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
来源:整理 编辑:农业技术 2025-02-24 16:55:08
本文目录一览
1,西汉时期文帝和景帝在重视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好的政策措施
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都亲自下地种田,给老百姓做榜样。
参考资料:初一历史书
2,汉代为推行与民休息重农抑商 这种思想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1 推崇黄老之学2 采用奖励耕织 轻徭薄赋等手段 3 兴修水利《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我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3,简述两汉时期在农业上的新成就
你好。 成就一.兴修水利。 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1)汉武帝时,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2)汉明帝时,由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动用几十万民工,使用多种方法,经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扩充了大量耕地,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随之减少。 成就二. 改进农具和农耕技术。 (1)犁壁 ,在耕犁上安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犁壁的应用是一项重大进步,且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有三个脚,能同时播种三行,且开沟、下种、覆盖任务一次性完成(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3)牛耕技术,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是人力得到一定的解脱。 成就三. 作物的种植培育。 (1)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2)蔬菜的栽培,汉代时,蔬菜的品种基本齐全(现今,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都已有了),并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是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3).桑麻的种植,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汉时桑麻得到广泛种植(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4,西汉年初统治者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与秦朝相比有什么不同
秦朝征收的农业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相当于当时农民所收获的三分之二都要上缴为赋税。 与秦相比,汉朝初年农民赋税负担相对减轻,赋税上缴为十五分之一,另外还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西汉高帝出身秦朝地方小吏,萧何等人也是如此,推翻秦朝后,早期汉朝统治几乎将秦朝政策照单全收,诸吕之乱后,文帝景帝才大规模修改制度,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汉书 文帝纪》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 景帝纪》个人见解,仅供参考秦朝对待农业生产的措施:(1)徭役繁重;(2)刑罚严酷;(3)赋税十分沉重;(4)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西汉初年,统治者即鉴于秦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1)对农民赋税的征收和兵役,徭役的负担有了更严密的组织办法,实行编户制度。(2)对农民剥削的数量比秦朝有所减轻,使西汉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西汉耕作盛行
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牛耕更加普遍,铁农具更进一步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耕作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在西汉前期,牛耕已在黄河流域逐渐盛行起来,也存在用马耕地的现象。与此同时,铁制农具的制作与使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汉武帝时期,冶铁业归国家垄断,铁器的推广更为迅速。
不但中原地区普遍使用铁器,而且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铁制农具的种类也增多了。仅铁犁中,就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还有大型的犁铧。特别是在山东安丘、河南中牟和陕西西安、咸阳等地都发现有铁犁壁。犁壁的发明是耕犁改革中的一个重大发展。没有犁壁就起不到碎土、松土、起垅作亩的作用。1楼已经回答很清楚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秦末农民战争后,百业凋敝,民不聊生。新兴的汉朝自刘邦始直至武帝初年的统治者均为休养生息为重,最为的是文帝、景帝的“治世”,统治者劝客农桑,尊农抑商,(封建的小农经济决定的),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张骞痛西域后,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作物,如:芋头、葡萄等。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影响了大汉朝的农业构成结构。
经过几代圣明君主的治世,全国的农业人口急剧增长,随着带来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最显著的就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的农耕活动。比如:兴建水渠,减税,轻徭薄赋,重农抑商等等……
言而总之,1:统治者的意志,政策。(重农抑商,) 2:当时社会的客观国情。(战乱之后,百废待兴,且汉初时到处封王,处处的是藩国,交易壁垒。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商业的发展).3:社会生产力决定及发展。(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选择范围)4:农业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因为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还有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时期盛行农业耕作,不能这么说,
毕竟哪个封建时代都是这样的
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又实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使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取得明显进步。
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再加上当时的屯田戍边的政策,使得土地开垦出来的非常多。
6,汉朝时采取什么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正式称皇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
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汉朝时期,铁农具的牛耕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
措施一.兴修水利。
两次大规模治理黄河:
(1)汉武帝时,征调几万民工前去修治,并亲自巡视黄河工地,命随从文官武将都去背柴,堵塞决口,此后黄河在80年间没有发生大的水灾;
(2)汉明帝时,由著名水利专家王景主持,动用几十万民工,使用多种方法,经一年时间,消除了水患,稳定了河道,扩充了大量耕地,并引黄灌溉大片土地,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此后800年间,黄河没有改道,水灾也随之减少。
措施二. 改进农具和农耕技术。
(1)犁壁 ,在耕犁上安装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犁壁的应用是一项重大进步,且比欧洲早了近1000年;
(2)耧车,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有三个脚,能同时播种三行,且开沟、下种、覆盖任务一次性完成(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天可播种一顷地,极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3)牛耕技术,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是人力得到一定的解脱。
措施三. 作物的种植培育。
(1)粮食作物的种植,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2)蔬菜的栽培,汉代时,蔬菜的品种基本齐全(现今,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都已有了),并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20多种。),是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
(3).桑麻的种植,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汉时桑麻得到广泛种植(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 ,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
文章TAG:
汉朝 农业 怎么 西汉 汉朝农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