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药黄连有哪些种类

按产地划分:味连,云连,雅连
黄连为我国著名的常用中药,目前,国内主要的商品黄连是味连、部分雅连及云连。此外,各地还有自产自销的多种野生黄连,如峨眉野连、土黄连、草连、串珠连、天全野连、西藏野连及灌县野连等10种。
黄连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根须及叶,四川,云南黄连产量较大。有味连,雅连,运连三种,还有土黄连,野生黄连。
味连,云连,雅连
中药的黄连共分三种,一种是主产于四川和云南,属于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黄连,另一种也是属于毛莨科多年生草果一植物的多叶唐松草的,叫做马尾黄连;再一种就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胡黄连,主产于云南、西藏等地。前两种黄连,即川黄连和马尾黄连的药性大体一致,其作用主要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唯马尾黄连的的苦寒之性及功效均较弱,主要用于胃肠或肝经湿热所致的泻痢、呕吐及热毒疮肿等。 至于胡黄连,主要具有退虚热,清疳热,除湿热的作用.用于阴虚、骨蒸盗汗等症.故三者的形态及功用均有不同,临床不可混淆。
按产地划分:味连,云连,雅连. 按加工炮制方法:黄连片,酒黄连,萸黄连,姜黄连.

中药黄连有哪些种类

2,黄连的药效主要是什么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Wall.的干燥根茎。【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应用】1.用于湿热内蕴、肠胃湿热、呕吐、泻痢等症。配黄芩、大黄等,能治湿热内蕴之证。对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合半夏、竹茹;配木香、黄芩、葛根等以治泻痢。2.用于温病高热、口渴烦躁、血热妄行、以及热毒疮疡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伍栀子、连翘等;对于血热妄行,可配伍黄芩、大黄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配伍赤芍、牡丹皮等药同用。此外,黄连还可用于胃火炽盛的中消证,可配合天花粉、知母、生地等同用;涂口,可治口舌生疮。【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注意事项】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主要还是清热排毒的
消炎,清热,解毒。
主要可以驱除体内的虚火,起到清热去火的功效
清热 消炎
清热去火

黄连的药效主要是什么

3,腮腺炎的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无特效疗法,一般抗生素和磺胺药物无效。主要为对症治疗。给予充分的水、足量的进食、卧床休息,服阿斯匹林以控制感染。患者应卧床休息,不食用酸性食品。 一、一般护理: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保持口腔清洁,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量。 二、对症治疗:高热降温,头痛或腮肿痛明显者用解热镇痛药或物理降温。为减少酸性对口腔的刺激,可用肠溶阿司匹林。 必要时内服去痛片、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恶心呕吐者,维生素B6每次20mg,三次/日口服。 三、并发症治疗:重症并发脑膜脑炎、严重睾丸炎、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苗方腮炎消共奏清热解毒、通经活络、凉血消肿之功。其药效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可靠,是治疗各种腮腺炎的首选良方! 作为苗药外用喷剂,使用安全方便,由天然野生药材提取而成,直接以本品喷洒脸部患处,可达到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效,只需轻轻一喷,可使药物成分得到充分吸收,从而达到治愈腮腺炎的目的。 2.中医治疗法 可用:黄芩12克,胡黄连8克,黄柏6克,蒲公英32克,马勃4.5克(布包煎),生蒲黄3.3克(布包煎),夏枯草18克,柴胡6克,玄参12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加水煎成400毫升,日分2次温服。每天1剂,连服3天。 3.饮食自疗法 (1)鸭蛋2个、冰糖30克。先将冰糖放在碗中加热水少许,搅拌至溶化,待冷后打入鸭蛋搅匀,隔水蒸熟食之,每日1次,连用7天。 (2)白菜心3个、绿豆60克。先将绿豆加水煮熟,再加入白菜心煮烂,吃豆喝汤,连用7天。 4.偏方治疗法 在农村可用新鲜仙人掌去刺,洗净捣烂外敷,疗效也相当好。 若无仙人掌,也可用蓝靛外敷。 腮腺炎的饮食原则 (1)饮食宜清淡,便咀嚼吞咽的流质。如米汤、藕粉、桔子水,新鲜的水果汁,蔬菜汁、西 瓜汁、梨汁、蔗汁、胡萝卜汁及牛奶、鸡蛋花汤、豆浆等。 (2)病情好转尽快改半流食及软食。但必须细、软、烂易咀嚼吞咽。 (3)忌辛辣发物。避免闻油及吃煎炒食物。 (4)可多食香椿头(嫩芽叶)、马齿苋、芫荽、绿豆、赤豆、丝瓜等,可绞汁服用,也可外敷 。

腮腺炎的治疗

4,热处理露点仪的作用

一、露点湿度计的原理露点湿度计的原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说明。若将一个光洁的金属表面放到相对湿度低于100%的空气中并使之冷却,当温度降到某一数值时,靠近该表面的相对湿度达到100%,这时将有露在表面上形成。因为在这个温度下空气中的水汽达到了饱和,冷表面附着的水膜和空气中的水份处于动态平衡,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离开和返回到表面上的水分子数相同,这就是Regnault原理。该原理可以叙述为:当一定体积的湿空气在恒定的总压力下被均匀降温,直到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该状态叫做露点;在冷却的过程中,气体和水汽两者的分压力保持不变。如果空气的温度是Ta,露生成的温度为Td,则湿空气的相对湿度可以通过下式算出,U=[(在露点温度Td时的饱和水气压) /(在原来温度Ta时的饱和水气压)] *100%式中饱和水汽压的数值可以通过查表得到。在0℃以下,水汽达到饱和时,水在镜面上结冰,此时的温度又叫做霜点。二、露点测量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一)镜面污染对露点测量的影响在露点测量中,镜面污染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拉乌尔效应,二是改变镜面本底放射水平。拉乌尔效应是由水溶性物质造成的。如果被测气体中携带这种物质(一般是可溶性盐类)则镜面提前结露,使测量结果产生正偏差。若污染物是不溶于水的微粒,如灰尘等,则会增加本底的散射水平,从而使光电露点仪发生零点漂移。此外,一些沸点比水低的容易冷凝的物质(例如有机物)的蒸气,不言而喻将对露点的测量产生干扰。因此,无论任何一种类型的露点仪都应防止污染镜面。一般说来,工业流程气体分析污染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但即使是在纯气的测量中镜面的污染亦会随时间增加而积累。(二)露点仪测量条件的选择在露点仪的设计中要着重考虑直接影响结露过程热质交换的各种因素,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自动化程度不太高的露点仪器操作条件的选择。这里主要讨论镜面降温速度和样气流速问题。被测气体的温度通常都是室温。因此当气流通过露点室时必然要影响体系的传热和传质过程。当其它条件固定时,加大流速将有利于气流和镜面之间的传质。特别是在进行低霜点测量时,流速应适当提高,以加快露层形成速度,但是流速不能太大,否则会造成过热问题。这对制冷功率比较小的热电制冷露点仪尤为明显。流速太大还会导致露点室压力降低而流速的改变又将影响体系的热平衡。所以在露点测量中选择适当的流速是必要的,流速的选择应视制冷方法和露点室的结构而定。一般的流速范围在0.4~0.7L﹒min-1之间。为了减小传热的影响,可考虑在被测气体进入露点室之前进行预冷处理。在露点测量中镜面降温速度的控制是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自动光电露点仪是由设计决定的,而对于手控制冷量的露点仪则是操作中的问题。因为冷源的冷却点、测温点和镜面间的热传导有一个过程并存在一定的温度梯度。所以热惯性将影响结露(霜)的过程和速度,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这种情况又随使用的测温元件不同而异,例如由于结构关系,铂电阻感温元件的测量点与镜面之间的温度梯度比较大,热传导速度也比较慢,从而使测温和结露不能同步进行。而且导致露层的厚度无法控制。这对目视检露来说将产生负误差。另一个问题是降温速度太快可能造成“过冷”。我们知道,在一定条件下,水汽达到饱和状态时,液相仍然不出现,或者水在零度以下时仍不结冰,这种现象称为过饱和或“过冷”。对于结露 (或霜)过程来说,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被测气体和镜面非常干净,乃至缺少足够数量的凝结核心而引起的。Suomi在实验中发现,如果一个高度抛光的镜面并且其干净程度合乎化学要求,则露的形成温度要比真实的露点温度低几度。过冷现象是短暂的,共时间长短和露点或霜点温度有关。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解决的办法之一是重复加热和冷却镜面的操作,直到这种现象消除为止。另一个解决办法是直接利用过冷水的水汽压数据。并且这样作恰恰与气象系统低于零度时的相对湿度定义相吻合。由上可见,无论是从热惯性或过冷现象来考虑,降温速度都不宜太快,如果超过合理范围,则降温速度愈快,热惯性也愈大,露点测量的误差就愈大,也越容易出现过冷。最佳降温速度一般通过实验来确定。

5,中草药穿地龙的功效

地龙即蚯蚓。蚯蚓在中药里叫地龙(开边地龙、广地龙),《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 目前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有正蚓科赤子爱胜蚓、巨蚓科威廉环毛蚓和杂交大平小号蚯蚓。近年来发现,蚯蚓含蚓激酶,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蚯蚓酶不仅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临床治疗血栓病有效率达80%以上,蚯蚓酶还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等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疗作用。 蚓激酶已被开发成药,服用方便、安全,不会像链激酶,脲激酶等药易引起高纤溶酶血症导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证明,地龙对食管癌有抑制作用,与化疗药物连用对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蚯蚓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达72%,并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能作动物性饲料及生产药品和化妆品,而且可以供人食...地龙即蚯蚓。蚯蚓在中药里叫地龙(开边地龙、广地龙),《本草纲目》称之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预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蚯蚓俗称曲蟮,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功能:清热、平肝、止喘、通洛。主治高热狂燥,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织秃发。 目前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有正蚓科赤子爱胜蚓、巨蚓科威廉环毛蚓和杂交大平小号蚯蚓。近年来发现,蚯蚓含蚓激酶,对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蚯蚓酶不仅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临床治疗血栓病有效率达80%以上,蚯蚓酶还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进血流通畅等作用,对中风后遗症、动脉硬化、高血压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疗作用。 蚓激酶已被开发成药,服用方便、安全,不会像链激酶,脲激酶等药易引起高纤溶酶血症导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证明,地龙对食管癌有抑制作用,与化疗药物连用对肺癌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纯化疗。 蚯蚓富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达72%,并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仅能作动物性饲料及生产药品和化妆品,而且可以供人食用。蚯蚓食品在我国台湾及东南亚、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极为畅销。 蚯蚓粪是一种很好的生物肥,含有丰富的氮、磷、钾、腐殖质、有机质及镁、硼、镍、锰等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是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廉价高效肥料。 蚯蚓被广泛用于制药、轻化工业和养殖等,因此需求量大增,人工养殖受到重视,养殖蚯蚓,可利用有机废料(如:禽畜粪便、垃圾、植物槁柑、糖渣、食用苗渣、酒糟等)成本低,方法简单,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功能主治 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其味咸,性寒。功能为清热、镇痉、止喘、利尿。主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头痛目赤、喘息痰热、中风、半身不遂等病证。中医治疗前列腺等湿热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药,该方是民间古方。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与玫瑰油混合能治秃发。 典型疾病 地龙作药,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即已正式载入《神农本草经》,到了明代,其医药用途相当广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地龙可治疗多种病症。 地龙的功效:清热、息风、平喘、通络、利尿。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地龙确有解热、镇静、抗惊厥、平喘、降压等多种药理作用。 一、治疗高热惊劂。地龙既有解热作用,又能抗惊厥。所以最适用于高热惊厥抽搐。常与钩藤、僵蚕、七时一枝花等药配用。 二、治疗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地龙能够舒张支气管,所以能够平定喘身。可单方用,特地龙研末吞服,每次1-2克。对于肺热哮喘,宜与麻杏甘石合剂同用,效果更好。 三、治疗高血压病。地龙有降压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效。 四、治疗躁狂型的精神病。地龙既有镇静作用,又有解热作用,所以运用于这种病人。 五、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中风后遗症。治疗关节冷痛、活动不便的小活络丸和治疗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其中都有地龙。 腿抽筋:满族民间常用活地龙l条,配伍少许胡黄连,水煎服。 高热烦躁而有抽搐:地龙干、连翘、钩藤各9克,盒银花12克,全蝎3克,水煎服。 中风半身不遂:地龙、红茶各9克,全蝎6克,赤芍、牛膝各12克。水煎服。每日1 剂。支气管喘息:满族民间常用地龙研细末,温开水冲服,日3次,每次5克。 夏季哮喘:地龙、西洋参各刀克,石斛、麦冬、竹叶、知母各15克,生地、甘草、西瓜翠衣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痰多、喘不能卧,去麦冬,加葶荡子、川贝母各刀克;病程长者,加黄芪。山药各20克。秋冬季节,服六味地黄丸2个月。 支气管哮喘:地龙15克,海螵蛸、天竺黄各9克研末,每服1.5克,日3次。汤药送服。 偏头痛:地龙、羌活各12克,川芎30-40克,天麻、白芷、醋玄胡、白芍各15克,细辛9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温服。 对口疮:活蚯蚓1-2条捣烂敷患处,每日换药3-4次。 流行性腮腺炎:白颈蚯蚓洗净体外泥沙,加等量白糖淹渍,约15分钟后分泌出白黄色黏液,然后用力搅拌成蚯蚓糖浆,直接涂搽患处,日换药4-6次。一般1-3天退烧、消肿。 下肢溃疡:蚯蚓糖浆浸透纱布敷患处,每日蚯蚓糖浆滴纱布上数次保持湿润,隔数日换布1次,直到溃疡痊愈。 闭经:地龙干3条,黄酒适量浸出味,早晚饮用,连服数日。 戒烟:地龙、鱼腥草20克,远志15克,加水5阴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晨空腹服用。 高血压:活蚯蚓3~5条入盆内排除污泥后切碎,以鸡蛋2- 3个炒熟,隔日吃1次。

6,什么是引经药啊

审视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 一、引经药的种类 有关文献记载的引经药分类较乱,认定也不统一,经整理可分为如下两类:一为按十二经记述,如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络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为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二、引经药的功用 关于引经药的功用,前贤有许多精辟论述,而就临床运用来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引药归经脉 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 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三、运用引经药的注意事项 (一)引经作用,并非不变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辨证使用,有的放矢 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三)重视功能,不拘引经 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四、引经学说中的疑点 引经概念的提出,是中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飞跃,实际上有关归经及引经的理论已蕴含了西药受体学的思想。这一学说在发展过程中未能深化与细化,至今还显得过于粗糙,仍处于经验用药的层面上,理论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释,缺乏严谨性,实践上不能直观量化,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经药的条件应是首先对某经具有选择性,其次应具引导力,即既有治疗作用,又有载体功能。而实际对引经药的认定、选取及应用并无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大都属于个人体会。 (二)作为引经药,应该有与该经有着亲和力的、强于其它药物的物质,否则怎能说明它能引导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而这种特殊物质至今还只是一种推测,并未得到确切的验证。 (三)数药引至一经尚可理解,一药引数经(如柴胡同时为足厥阴、足少阳、手厥阴、手少阳经的引经药)则未免失之牵强,似带有一厢情愿的人为迹象。 (四)若遇数经同病,法当数经同治,而方中药有多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 尽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踪等先进技术已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但引经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由于经络所属脏腑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性,引经药的引导定位(或曰受体)很难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经药与所引药之间发生的反应难以计数和控制,引经药的导向成分也因而难以测定。 == 引经药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 即将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其应用在内科杂症中较少,而在外感病和外伤科病中较多。各类引经药又有各自特点。 十二经引经药 此类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黄连、石膏、知母等,都是六经辨证中六经主方的主药。其它如羌活、独活、葱白、川芎、青皮等,也是金、元以来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剂中的主药。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但在内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病证引经药 这类药物大多分散记载于本草、医方中,多为临床经验总结。多数病证引经药是对某些病证或某些处方具有特殊作用药物。有些是对某些病证有明显疗效,有些是可增强或扩大某一方剂的作用。这类药物虽然号称引经药,但实际上与临床辨证论治中随证加减药是相似的。由于此类药是从临床中总结出来的,因而比十二经引经药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大。 局部、穴位引经药 其应用多见于外科与伤科病证中,如, “十三味总方”、“少林秘传内外损伤主方”等都是伤科常用方。这些方剂总结的一些局部、穴位引经药受到了临床医家的重视。 一般认为引经药就只起“引经报使”的作用,其实不然,很多引经药都可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既是君药,也是使药。 引经药不像归经理论那样被人重视。因此不是所有的病证和方剂都用引经药,故引经药的临床应用有待深入研究。 ==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 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 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 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 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 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藿香,益智吴萸与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芩,滑石黄连玄花粉,知母连翘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 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温用陈皮制半夏,更加生姜与川芎。 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白龙骨,桔梗米壳诃子皮,山药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枳壳石斛泻大肠,再加芒硝桃麻仁,葱白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三者同时能温肠,引药尽皆同胃经;槐花条芩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泻用木通共紫苏,连须葱白荔枝核,同为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 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芩天花粉;引用羌活与高本。 膀胱经 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滑石石苇帮。 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栀子并泽泻;温用姜附颇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肝胆无差异。 心包经 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药。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什么是引经药?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http://www.msnqq.net/Article/Family/FamilyIatrical/2005-10-08/Article_30217.html
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而获效捷也"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 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疾病都是有一定归经的。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至的咳喘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入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夕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而怀牛夕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肢,因此在治疗下肢痹症时,常加入怀牛夕做为下肢的引经药。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文章TAG:胡黄连  黄连  功效  中药  胡黄连的功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