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谁知道海南的土壤类型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典型土壤为赤红壤(又称砖红壤性红壤)。 赤红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带至热带地区,包括滇南的大部,广西、广东的南部,海南省的几乎全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度之间。 赤红壤地区的生物气候特点是:气温较砖红壤地区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10℃的积温在6500~8000℃之间,年降水量在1290~2000毫米之间,全年雨量分配比较均匀,干湿季节变化不很明显。天然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沟谷内常有部分热带植物,且向南逐渐增多。林内也有攀缘植物及附生植物。目前,赤红壤上的天然林大部分已被破坏,成为疏林草地。赤红壤富铝化作用弱于砖红壤。

谁知道海南的土壤类型

2,土壤的常见类型

原发布者:瑞瑞石头我国由南向北土壤分布状况: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漂灰土我国由东向西土壤分布状况:黑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1.砖红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云南和台湾南部,是我国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区的地带性土壤,能发育于任何母质上。基本特征:土层深厚,质地粘重,盐基高度不饱和,呈强酸性。2.赤红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南亚热带,是砖红壤和红壤的过渡性土壤。基本特征: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深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3红壤、黄壤:形成条件: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形成于中亚热带条件下,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强烈的脱硅富铁铝作用下形成的。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均可发育。基本特征:粘粒多,品质差,养分贫乏,酸度高,土层厚而耕层浅。4.黄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形成于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在温度较高、雨量较多的常绿阔叶或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基本特征: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5.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形成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基本特征: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6.暗棕壤形成条件:分布于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形成于弱酸性淋溶过程和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基本特征: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

土壤的常见类型

3,东南丘陵的植被与土壤

东南丘陵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其次为樟科、山茶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冬青科、桑科、灰木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组成,如青冈栎苦槠、栲树、大叶锥栗、甜槠、南岭栲、大刺栲;闽粤栲、长叶石栎、木荷等。大致在27°30′以南,常绿阔叶林混杂较多的热带成分,在南岭以南的华南丘陵的自然植被为具有热带色彩的南亚热带季雨林,植物种类复杂,林内攀缘、附生植物甚多,代表科属有苏木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番荔枝科、无患子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山龙眼科等,也有不少热带科属如浦桃、越南山龙眼、野苹婆、红雉等,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下地方。森林破坏后,多演变为次生的灌丛草坡及草坡。 东南丘陵是中国红壤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华南丘陵。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在山地600—700米以上有黄壤分布,1000米以上分布黄棕壤,山顶分布山地草甸土。东南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多辟为农田,耕作制度可采用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等一年三熟,是中国重要的粮油产区。也宜栽培亚热带经济林木和作物,如柑桔、樟树、茶叶、油茶、甘蔗等。华南丘陵还可因地制宜发展龙眼、菠萝、荔枝、芒果。整个区域森林覆盖率都比较高,林木尤以杉木、马尾松、毛竹为多,是中国重要林特产品生产基地。但这些地区坡地多、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统计,江西省土壤侵蚀面积已从50年代的1.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0年代的4.56万平方公里,广东、福建、湖南从50年代到80年代,也分别由0.74、0.45和1.9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14、2.11和4.7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土地退化,土壤耕性变差,有些甚至形成不毛之地,例如,仅福建省沿海一带“红色沙漠化”的裸地即达5.5万公顷。加强植被保护,植树造林,改良红壤和利用坡地,对于东南丘陵来说已经迫在眉睫。植被是防治土壤侵蚀最积极的因素。由于本区的水热资源都十分丰富,所以本区从北到南自然植被类型的演替依次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含季雨林的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雨林。所有这些植被类型在原始的状态下都是相当茂密的,具有很好的保土蓄水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未能有效地阻止滥砍滥伐现象,致使森林覆盖率显著减少。本区丘陵低山上的植被多为荒草地、灌木林和次生林,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其保土蓄水功能明显减退,导致土壤的严重侵蚀。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本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为,对应于从北到南的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丘陵山地的土壤依次为黄棕壤、红壤、黄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另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着石灰岩土;在紫色岩上发育着紫色土。平原上则主要分布水稻土和潮土。本区的土地利用,总的说来,平原为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少量的旱地多在河流洲滩地上,大片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丘陵低山上,针、阔叶林地多在较高的山地上。过去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例如,不注意等高开垦的陡坡种植等,使得在长期遭受侵蚀条件下出现不少的“白沙岗”和“红色沙漠”景观,并使生态与环境严重破坏。

东南丘陵的植被与土壤

4,土壤的颜色都一样吗

土壤的颜色 阳光下土壤所呈现的颜色可以反映土壤内在性质的变化,它是划分土壤层次、研究土壤性质的重要依据。土壤颜色的深浅与腐殖质有关,腐殖质含量多时,土壤呈黑色,譬如北方寒地黑土;腐殖质含量少时,土壤呈灰色,如新疆灰漠土。土壤的颜色还与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种类有关,氢氧化铁为红色,在土壤中含量多时,土壤便呈现不同程度的红、棕红及棕黄色;二氧化硅、碳酸钙、高岭土、氢氧化铝等为白色,土壤中含任何一种这类化合物时,即呈灰白、浅灰或黄灰色。 我国的土壤分布 受到气候、温度、水分的影响,土壤的类型多种多样,我国大约有61个土类,主要有黑土、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红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浆土、灰漠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紫色土、潮土(浅色草甸土)、沼泽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其中?黑土是土壤中质量最优良的一种。寒冷气候条件下,地表植被长时间腐蚀形成的腐殖质演化,形成了黑土。这种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全球看,能称为黑土区的地方有3个,一是乌克兰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个就是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块6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黑土,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约有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黑土面积的约1/5。 东北地区由于遍布黑土,其中1/4又是“土中之王”的典型黑土地,土壤全部为黑土、黑钙土及草甸黑土,十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带来了“黑土地油汪汪,不上肥也长粮”、“随意插柳柳成阴,手抓一把攥出油”的家园,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茁壮生长的大豆、玉米、水稻、高梁、芸豆、小麦使这里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压器”,黑土区同时是我国甜菜、亚麻、向日葵、大豆等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除了北方?南方的土壤是什么样子呢? 我国南方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和含铝铁物质?盐基和硅酸进入地下水后流走。含铝铁物质则积累下来,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使土壤呈现红色。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浙江是一个多宜性的农区。红壤水稻土是其主要的土壤类型,早在7000年前后已有水稻种植,到春秋时粮食作物已有稷、黍、赤豆、稻谷、小麦、大豆、稞大麦等7种.浙江的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三,柑橘产量居全国第四?已知植物3800多种,森林覆盖率60%,是中国东南的植物宝库。 福建的典型土壤是红壤和赤红壤,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由于它的土壤状况良好,而且又有着温和的气候,是一个水果之乡,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植茶叶,所以茶叶是福建的传统特色产品,茶叶总产居全国第一,乌龙茶就是在福建栽培出来的。 参考资料: http://tech.sina.com.cn/d/2007-03-11/19251410340.shtml
不一样.有红土、黄土、黑土.
不都一样,有红土地、黄土地、黑土地之分。
不一样,四川盆地紫色土,东北地区黑土,华中部红土,你看到的不一定是那个颜色的话,是因为土壤可以移植
不一样啊,有黑土,红土,黄土

5,土壤在中国的分布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水稻土系列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盐碱土系列 分为盐土和碱土。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成土母质特征。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6,红壤的形成

红壤的形成与利用_ 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以下简称其为铁铝土),燥红土在我国土壤分类中属半淋溶土纲.它们广泛分于我国的亚热带与热带,北起长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东南沿海和台湾诸岛,西到横断山脉南缘,包括粤,桂,闽,赣,湘,鄂,皖,江,浙,川,黔, 滇,台湾,海南及西藏的东南部,总面积113.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3.39%,是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稻,棉及经济作物,水果等重要产区.由于这些土壤的特殊气候条件,这些铁铝性土壤具有一系列其自身的共同形成与特征.第一,铁铝土的形成特点:由于其生物气候的特殊性,即高温与高湿的气候条件,使母岩进行彻底的地球化学风化,在土壤形成中即进行脱硅富铝化过程.一般首先是原生矿物的强烈水解,形成一些简单的化合物.第二阶段:由于水解风化中形成较大量的碱金属与碱土金属,使风化溶液呈中性至微碱性,因而形成碱性的所谓硅酸淋溶.第三阶段,由于风化盐基的进一步淋溶而使土体上部酸化,因而使铁,铝胶体开始活动,在干湿交替的气候条件下,一方面是铁的氧化物胶体蒙覆于粘粒表面,在土壤干旱期变为针铁矿与赤铁矿,使土壤颗粒变红,即所谓红化过程;另一方面是粘土矿物的进一步破坏,形成高岭石,以至三水铝石,这就是富铝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根据以上这种亚热带和热带的土壤形成的富铝化特点,P·杜乔富尔将之分为三个风化相,即铁硅铝化过渡到铁红化,最后到铁铝化.第二,铁铝土的基本特征:1.化学风化过程强烈.矿物的水解,脱钾,脱盐基,脱硅等过程能迅速和彻底地进行,最后残留于土体中者仅以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为主,土体中原生矿物和蚀变矿物很少.所以,它超出了生物化学风化所影响的范畴,而称之为地球化学风化.2.剖面深厚.在正常条件下,真正的土体( A+ B)厚度仅1~2m,而这类土体下的风化壳层(包括运积风化壳)可达10~20m以上.3.土壤肥力低.即所谓酸,粘,瘦,蚀等不良的物理性状与化学性状,与气候生产力不协调,因此,必须重视铁铝土的利用与改良._4.由于高温,多湿,铁的氧化物在土体中表现突出的颜色,如赤铁矿,褐铁矿等水化度低,为红色;针铁矿水化度高,为黄色等.第三,我国的铁铝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我国的铁铝土包括:中亚热带的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热带砖红壤属于垂直带结构内的黄壤.这都是以强烈富铁铝化成土作用作为其特征的.此外,还有分布于比较干旱地区的燥红土,它是属于半淋溶土纲,富铝化不明显.一,分布与形成红壤是我国铁铝土纲中位居最北,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总面积5690万hm2,多在北纬25°~31°之间的中亚热带广大低山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16~20℃,>10 ℃积温5000~6500℃,年降水量800~2000mm,干燥度<1.0,无霜期225~350天,是湿热的海洋季风性典型亚热带气候区.其代表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茶科,冬青,山矾科,木兰科等构成,此外尚有竹类,藤本,蕨类植物.成土母质主要有第四纪红色粘土,第三纪红沙岩,花岗岩,千枚岩,石灰岩,玄武岩等风化物,且较深厚.第四纪红色粘土的四个层段:均质红土层焦斑层砾石层网纹层国际上对红壤研究较多,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确定为铁铝土纲中的一个土类,相当于美国土壤诊断分类中高岭湿润老成土,强发育湿润老成土,高岭弱发育湿润老成土.联合国土壤分类中的正常强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红壤相当于富铁土.二,红壤的成土过程,剖面形态,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 _(-)红壤的形成过程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1.脱硅富铁铝化过程2.生物富集过程1.脱硅富铁铝化过程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开始由于K,Na,Ca,Mg等的氧化物存在而使土壤溶液呈微碱性至中性,所以硅酸开始移动.由于各种风化物随水向下淋溶,土壤上部的pH值就逐渐变酸,含水氧化铁,铝则开始溶解,并具流动性,这种SiO2 ,Fe2O3 ,Al2O3 的溶解,淀积与pH的关系如图6-2所示.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当土壤溶液的pH值达6.5~7.0时,SiO2 的溶解度曲线明显上升.为了区别于灰化过程的酸性淋溶而将SiO2 的淋溶称之为碱性淋溶,或中性淋溶.这也是富铝化过程的实质之一,即脱硅富铝化.旱季铁铝胶体可随毛管上升到表层,经过脱水以凝胶的形式形成铁铝积聚层,或铁铝结核体.含水铁,铝氧化物一般向下移动不深,因为土体上部由于植物残体的矿化所提供的盐基较丰富,酸性较弱,故含水铁,铝氧化物的活性也较弱,大多数沉积下来而形成铁铝残余积聚层.因此,红壤的脱硅富铝化的特点是:硅和盐基遭到淋失,粘粒与次生粘土矿物不断形成,铁,铝氧化物明显积聚,如图6-3所示.据湖南省零陵地区的调查,红壤风化过程中硅的迁移量达20%~80%,钙的迁移量达77%~99%,镁的迁移量50%~80%,钠的迁移量40%~80%,铁,铝则有数倍的相对富集.红壤这种脱硅富铁铝化过程是红壤形成的一种地球化学过程.2.生物富集过程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在中亚热带高温多雨条件下,常绿阔叶林每年有大量有机质归还土壤.每年每公顷常绿阔叶林约40t,温带阔叶林8~10t.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以极快的速度对调落物矿化分解,使各种元素进入土壤,从而大大加速了生物和土壤的养分循环并维持较高水平而表现强烈的生物富集作用.以上说明,红壤虽然进行着脱硅,盐基淋失和富铁铝化过程,但同时也进行着生物与土壤间物质,能量转化交换和强烈的生物富集,丰富了土壤养分物质来源,促进了土壤肥力发展.红壤就是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过程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二)剖面形态在生长比较茂密的植被情况下,红壤剖面以是均匀的红色(10R 5/8)为其主要特征.Ah层:一般厚度为20~40cm,暗棕色( 10 YR 3/3),植被受到破坏,腐殖层厚度只10~ 20cm;Bs层:为铁铝淀积层,厚度0.5~2m,呈均匀红色(10R5/8)或棕红色(10R5/6),紧实粘重,呈核块状结构,常有铁,锰胶膜和胶结层出现,因而分化为铁铝淋溶淀积(BS)与网纹层(Bsv)等亚层; (S铁铝_ v网纹层 )Csv层:包括红色风化壳和各种岩石风化物,呈红色,橙红色(10R6/8),另外,在B层之下,有红色,橙黄色(10 YR7/8)与灰白色(10Y5/1)相互交织的"网纹层".1随地下水升降氧化还原交替使铁质氧化物的还原和氧化而凝聚淀积而成;2水分流动:在红色土层内,水分沿裂隙流动使铁,锰还原流失形成红,橙,灰白色条纹斑块而成;3生物作用:生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有机酸使铁锰溶解;4地质时期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均匀风化作用,不同岩石碎块形成不同颜色.Csv网纹层成因:(三)基本性状与诊断特征花岗岩发育的红壤1.红壤典型土体构型为: Ah-Bs-Csq型(q次生硅积聚层)或Ah-Bs-Bsv-Csv.2.红壤有机质通常在20g kg-1以下,腐殖质H/F为0.3~0.4,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分散性强,不易絮凝,故红壤结构水稳性差,因富含铁铝氢氧化物胶体,临时性微团聚体较好.3.红壤富铝化作用显著,风化程度深,质地较粘重,尤其在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红壤,粘粒可达40%以上.4.红壤呈酸性一强酸性反应,表土与心土pH5.0~5.5,底土pH4.0;红壤交换性铝可达2~6cmol(+)kg-1,约占潜性酸的80%~95%以上;盐基饱和度在40%左右.5. 粘粒SiO2 /AI2O3 为2.0~2.4,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一般可占粘粒总量的80%~85%,赤铁矿5%~10%,少见三水铝石;阳离子交换量不高(15~25cmol (+)kg-1),与氢氧化铁结合的SO4 2-或PO4 3-可达100~150 cmol(+)kg-1,表现对磷的固定较强.三,红壤的亚类划分及其特征_ 根据红壤成土条件,附加成土过程,属性及利用特点划分为红壤,黄红壤,棕红壤,山原红壤,红壤性土等5个亚类.(一)红壤具有红壤土类中心概念及赋予的典型特征,大部分已开垦利用,是红壤地带重要的农林垦殖基地.表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0~15g kg-1,熟化度高的可达20g kg-1;一般养分含量不高,有效磷极少;pH在4.5~5.2之间;粘重,保水,保肥力强,耕性较差.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二)棕红壤分布于中亚热带北部,气候温暖湿润,干湿交替四季分明,是红壤向黄棕壤过渡的一个红壤亚类.上层厚薄不一,主体构型多为Ah-Bst - Cs型.A层暗棕(10YR3/3)至红棕色(5YR6/8);B层红棕色,少量铁锰斑,底土有铁锰胶膜;C层如为红色风化壳可达1米至数米;但如为基岩者则较薄.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生着水云母;粘粒硅铝率 SiO2/AI2 O3为2.8~3.0,SiO2 /R2O3为2.0~2.3,风化淋溶系数(ba值) 0.2~0.4(红壤<0.2);pH值6.0左右;铁的活化度30%~70%,盐基饱和度40%~60%;故而棕红壤的富铝化作用强度不如红壤, 但比黄棕壤强.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棕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三)黄红壤主要分布于红壤带边缘低山丘陵区,在山地垂直带中,上与黄壤相接,下与红壤相连,水分状况比红壤湿润;在较湿热条件下,盐基易淋失,氢铝累积,土呈酸性,pH4.9~5.8,比红壤略低;黄红壤的富铝化发育程度较红壤弱,土体中铁铝量稍低,硅量稍高,粘粒的硅铝率为2.5~3.5;粘粒矿物除高岭石,水云母外,尚有少量蒙脱石,粘粒较红壤低; 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镁较红壤低;剖面呈棕色(10YR7/6)或黄棕色(10YR7/8).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黄红壤相当于湿润富铁土.(四)山原红壤分布于云贵高原1800~2000m的高原面上,受古气候和下降气流焚风效应深刻影响,有别于江南丘陵上的红壤.山原红壤土体干燥,土色暗红(2.5YR 4/8),土体内常见铁磐;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伴有三水铝石;粘粒的硅铝率为SiO2/AI2O3 2.2~2.3; pH5.5~6.0,盐基饱和度70%左右;铁的活化度60%~65%,富铝化程度不如红壤.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部分山原红壤相当于干润富铁土.(五)红壤性土分布于红壤地区低山丘陵,与铁铝质石质土及铁铝质粗骨土组成复区.其特点是:土层浅薄,具有A(B)C剖面,色泽较淡,有或无红棕或棕红色薄层(B)层.四,与相关土类的区分1. 与黄棕壤的区别:黄棕壤系北亚热带地带性淋溶土,淋溶粘化较红壤明显,但富铝化作用不如红壤强而具弱度富铝化过程.粘粒的SiO2 /AI2 O3 为2.5~3.3,粘土矿物既有高岭石,伊利石,也有少量蒙脱石, pH5~6.7,盐基饱和度30%~75%._2. 与黄壤的区别:黄壤比红壤年平均气温低而潮湿,故水化氧化铁和铁活化度较高( 10%~25%),土呈黄色( 2.5Y8/6)或橙黄色( 2.5Y7/8),粘土矿物因风化度低,故以蛭石为主,高岭石,水云母次之,有较多的针铁矿,褐铁矿.且有机质含量亦较高(50 g kg-1~100g kg-1)._五,红壤的利用和改良不仅种植粮,棉,油,蔗,烟等农作物,而且是亚热带经济林木,果树的重要产区,可以农林结合,发展亚热带经济果木,如茶叶,油茶,油桐,桑树,漆树,油橄榄,柑桔,抽子,枇杷等._红壤地区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时一次降雨可高达200-300毫米以上,当地面覆盖差时,暴雨就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_针对红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情况,可种植绿肥,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红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红壤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简单的说:高温多雨
在亚热带气候和常绿阔叶林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长江,南至南岭山地和台湾北部,西部包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及四川盆地南缘。由于该地区降水丰沛,土壤淋溶作用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性较强,土性较粘。

文章TAG:赤红壤  谁知  谁知道  知道  赤红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