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怎样用糯米做成糄粑糄粑

先买糯米生的 洗一下 然后放在锅里面蒸 然后蒸好放一个石头做的 碗状东西用木头用力敲打 就会变成

怎样用糯米做成糄粑糄粑

2,粃粑吃多了会上火吗

性味甘凉,作用润肺止咳下气,所以生食不会上火,但要注意不要多食,容易伤脾胃助痰湿。如果上火可能是因为本来就有些湿气,被郁住容易生热,但具体原因还是要辩证后才可以确定,
吃枇杷不会上火枇杷中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当的作用。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枇杷果实及叶有抵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预防四时感冒。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
不会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粃粑吃多了会上火吗

3,四川糖嵫粑怎么做 请指教

四川小吃。以大米、黄豆磨浆加熟糯米,经发酵后掺白糖、猪油,蒸制而成。色泽淡黄,香甜爽口,多用于早点,热食最佳。 原料: (制40个) 大米350、鸡蛋1个、酵浆粉25克、黄豆15克、糯米150克、白糖100克、熟猪油50克 制作: 一、将大米、黄豆淘洗净,用清水泡6小时,沥干后加适量清水磨成豆米浆,越细越好。 二、糯米淘洗净,清水泡6小时,蒸熟后放入豆米浆内,泡3小时,用手捏散,加入酵浆粉搅匀,待其发酵后,磕入鸡蛋,加白糖、溶化的热猪油,搅拌均匀,其浓度以瓢能搅动而不挡瓢为宜。 三、蒸笼内放直径7厘米、高0。8厘米的竹圈若干个,圈内用细白布铺垫,将米浆分别舀入圈内,上沸水锅蒸约30分钟至熟即成。
我是来看评论的

四川糖嵫粑怎么做  请指教

4,粃粑长的是什么样子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y2PrzRvoSkKh7jWHcJFXbKZRhhgl5-hWyPGNDeW48ZeBAEfE5EKeRokpPXjiYg2etuopN1OonFnOpQpkIBwcqq
1.糯米用清水浸泡一晚上2.蒸笼屉里辅上一层干净的纱布,把泡好的糯米捞起放在笼屉里3.锅内烧水,大火三十分钟蒸熟糯米饭4.蒸饭的时候预热电饼铛,把芝麻放里一分钟5.一分钟后揭盖,用小铲子搅动芝麻,直到全部变得微黄6.烤熟的芝麻稍凉后用擀面杖辗碎7.辗碎后放碗里,加一勺白糖8.拌匀备用9.三十分钟后糯米饭蒸好了10.没有往些年家乡那种搥窝,我用了个笨方法,就用蒸糯米饭的纱布,包住主饭,然后用擀面杖使劲捣呀捣呀。11.直到 糯米饭被捣得烂烂地成泥状了,就可以做糍粑团啦12.手上沾点水,揪一块糯米泥,用手和成糍粑团13.再在外面均匀地裹上一层刚才备好的芝麻粉,就可以开吃啦。14.糍粑团很香

5,请问客家粸粑如何制作

客家麻糬(粸粑) 粸粑的由來已不可考究,相傳是早期客家人生活較刻苦,招待賓客時 ,直接將剩飯搗成團狀,沾上糖粉,就變成粸粑。 之後的演進,改用糯米增加Q度,並將原來比較單調的糖粉, 加入少許花生粉增加香氣與滑潤口感。 客家人每到節慶賓客雲集時,必定準備大量的粸粑)供客人作為飲茶的小點心食用, 再配上客家八音將現場的賓主盡歡的氣氛炒熱,形成獨特的客家節慶文化。 粸粑對客家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粸粑的獨特性在於,將糯米的Q度與花生粉的香氣與滑潤結合成獨立的口感, 沾上糖粉調整甜度,不包餡料即可享用,這是台式麻糬與原住民麻糬完全不同之處。 食用方式: 一、先將花生粉與糖粉倒在大盤子上,再將粸粑倒進已鋪好花生粉與糖粉的大盤子。 二、將兩支筷子都沾上花生粉與糖粉(避免沾黏),用筷子將粸粑剪成小塊狀, 三、將小塊狀粸粑沾上花生粉與糖粉,不包餡料即可享用!
1.首先将糯米磨成浆。2.再把石磨压在装糯米浆的棉布袋上(或用扁担把糯米浆袋夹在长凳上)。约两天后即成客家各式米食的原料"粄"。(客家汤圆,菜包,米苔目...等等)3.欲做"糍粑"则取约2块约手掌大小的"粄",将其水煮后成为"粄妈"。4.以"粄妈"加入"粄"中,然后于于竹箩中不停揉练(很吃力,是男人的工作)5.揉练约30分钟后,即以蒸笼蒸熟。6.蒸熟后至于大陶钵中,以木棒或铁棒锻搅约20分钟(也是男人的工作)锻搅完后即完成。可以久置而不会变硬。古早的客家"糍粑"作法即如上,非常繁复。遇到婚丧喜庆的时候才会作。当然其口感也跟现在市售的"糍粑"差很多了。 参考资料

6,关于糌粑的介绍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就是用青稞制成的炒面。它是将青稞麦炒熟、磨细、不经过筛滤而成的炒面,与我国北方制作的炒面有点相似,区别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而且不除皮。 糌粑是藏民的一种主要食品。制作时先将青稞(属大麦类,有白色、紫黑色二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不去皮。然后把糌粑放在碗里,加点酥油茶,用水不断搅匀,直到把糌粑捏成团为止(“粑”就是成团的意思。)糌粑携带方便,适于牧民生活。出门只要带上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找一点茶水就行了,不必起灶用火做饭。还可在糌粑里加入一些肉、野菜之类,做成“稀饭”,藏语叫“土巴”。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文章TAG:怎样  糯米  做成  粃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