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仍然占人口的大多数;农产品仍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尤其是粮食;农村还比较贫困,“三农”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解决12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没有农业,就不稳定,没有粮食,就混乱。”如果一个国家依靠其他国家解决粮食问题,那么这个国家就失去了最起码的自力更生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任人摆布。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农业.是人类社会的温饱之源和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下降而改变。

5、为什么要进行 农业生产条件统计?2. 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30年工业和农村经济辉煌成就――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之八。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长足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农业,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统计,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9237.17万亩,粮食-0预计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万吨,增长2.17%。自2004年以来,粮食产量将连续第五年增长。新华社记者杨摄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6、 农业产量的提高要靠什么道德与法治

农业产量的提高靠化肥农药和良种。一是依靠化肥:新中国在引进苏联、西欧、日本大量成套工业设备和技术的基础上,专门引进了13套大型化肥合成成套设备和技术。通过引进和国产化,包括云天化在内的33个大型化肥厂和1500多个中小型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仅尿素年产量就从2000吨增加到1593万吨。仅尿素和磷酸铵的产量就达1.26亿吨。

7、边际产量的 农业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存在于所有部门,但在农业中最为突出。三季稻不如二季稻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在农业仍然是传统生产技术的条件下,土地、设备、水资源、肥料都是固定的生产要素。把两季稻改成三季稻,并没有改变这些固定的生产要素,只是增加了可变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种子。双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得到了充分利用。

这样,三季稻中的总产量比二季稻中的低。四川省将三季稻改为双季稻后,全省粮食产量反而增加了。1980年在江苏省新绛县的试验结果表明总产量亩双季稻达到2014斤,而三季稻只有1510斤。更不用说,双季稻还节约了生产成本。群众总结的经验是“宁见九分三,不见二分五。”这是对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生动解释。1958年的大跃进,也是一个大量资产阶级的时代。

8、总需求为什么决定总产出

企业主会根据对未来总需求的预期来决定产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们会根据实际有效需求(可以理解为总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预期,从而决定产量(例如通过雇佣工人、购买设备、投资研发、调整库存),凯恩斯模型的内容是总需求主要由总产出决定,这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是一致的。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价格水平是固定的,在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产量取决于总需求。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农业  总产量  产业  农业总产量由什么决定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