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玉米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玉米苗期..病毒病主要预防蚜虫和灰飞虱.生长中后期以条锈病和大小叶斑病为主.用三唑酮,稀释一千或一千五百倍喷洒叶片,七天一次.连用两次既可治愈.

玉米有哪些主要病虫害

2,玉米发生的病害有哪些

常见的基本就是21种。玉米茎基腐病、玉米黑粉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炭疽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霜霉病、玉米青枯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干腐病、玉米圆斑病、玉米长极链格孢黑斑病、玉米黑束病、玉米顶腐病、玉米全浊病、玉米矮花叶病毒病、玉米粗缩病、玉米线虫病。还有一些缺素症和药害。其它的病害不常见,也偶有发生。

玉米发生的病害有哪些

3,玉米都有哪些病害怎么医治

玉米苗期病害类型与防治1、黄叶苗 1.1症状起初秧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枯死。 1.2防治方法 ①适时间苗。在玉米4叶时去掉小苗、弱苗、病苗及田间杂草。 ②在玉米间苗后,适时补施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5333636氮肥。 2、白化苗 2.1症状叶片上有白色的条纹,严重的全株叶片发白。发生原因是土壤中缺锌。2.2防治方法对已出现缺锌的苗,每亩用0.4~0.6g的硫酸锌加水100斤进行喷雾,每隔7天喷1次,只需2-3次即可使苗恢复正常。 3、紫叶苗 3.1症状秧苗叶鞘由绿变红,最后变紫,一般在玉米3叶期出现,在4-5叶时表现最明显,严重时茎叶细小,叶片枯死。 3.2防治方法秧苗出现紫苗时,可以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一般隔7-10天喷1次即可。4、黄绿苗4.1症状秧苗叶片细窄,株形矮小,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面呈褐色,最后焦枯。4.2防治方法①增施钾肥,如果没钾肥可补施草木灰。②对缺钾严重地块,可在苗3叶期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钾、钾宝、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幼苗喷雾。5、玉米矮花叶病苗 5.1症状在植株心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向叶尖扩展,叶脉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褪绿条纹,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5.2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的优良杂交种。 ②调整播期,使幼苗期避开蚜虫迁飞高蜂。 ③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拔除病株销毁,④注意防治蚜虫,减少发病。

玉米都有哪些病害怎么医治

4,玉米有哪几种病害

由于近年来的春旱秋涝和病菌残留处理不当,造成了绝大部分地区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据农技人员在三个乡镇调查发现,该病发病率在20%~60%,病株率为30%~50%,严重的地块高达70%~80%,造成了玉米的大量减产,因而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积极性,同时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以下将对其发生原因加以分析并介绍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轻病菌为害。(1)发生原因①头年玉米收获后,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火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发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冬春及初夏干旱少雨有利于黑粉病病菌冬孢子存活,并且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后期降水偏多,为黑粉病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②玉米瘤黑粉病病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干燥的冬孢子在室内可存活4年之久。近年来肇源县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及连作,加上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中病菌逐年积累,致使玉米瘤黑粉病的初次侵染源增多。这是该病发生较多的首要原因。③由于吉单180品种的多年种植,导致该品种种性退化,抗逆性降低,是玉米瘤黑粉病发生较重的又一原因。④由于农民对常年堆放在村庄路边的玉米秸秆不进行处理,有的农民甚至将病菌黑孢子随便丢到田间地头,致使其带菌冬孢子随风传播到附近田块,形成再侵染,故而村庄路旁的玉米田块发病较重。⑤山地及土壤贫瘠、干旱的田块玉米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膨压降低,抗病力下降,如遇微雨多雾天气,就会严重发病。(2)防治对策①轮作倒茬:玉米瘤黑粉病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所以,进行大面积的轮作倒茬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尤其是重病区至少要实行3~4年的轮作倒茬。②选种抗病品种:逐渐更换高感品种吉单180。③消灭病菌来源:越冬期间注意铲除病株,及时销毁并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秸秆用做肥料时要充分腐熟;田间遗留的病残组织应及时深埋。④种子处理:可以使用0.2%硫酸铅或三效灵克菌丹等拌种,以消灭种子所带来病菌,同时还可以促进幼苗生产,提高能力。⑤加强田管理:及时灌水,合理追肥,合理密植,增加光照,增强玉米抗逆性。
北方春玉米的主要病害为苗期的缺素症,中后期的大小斑病,花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等较为常见,部分病害通过种衣剂处理即可有效预防,其余病害在大喇叭口期杀菌剂配合唯多收液肥即可防治。
玉米病虫害:有玉米螟、地老虎、蝼蛄、红蜘蛛、高粱条螟、粘虫、玉米小斑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圆斑病、玉米螟、玉米灯蛾、玉米病毒病、玉米黑穗病、玉米黑粉病、玉米茎腐病、玉米锈病、玉米炭疽病、玉米霉斑病、玉米矮花叶病、玉米普通花叶病、玉米条纹矮缩病等30多种。玉米病虫防治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湿度是关键,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改善贮存条件,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建议科研单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2、地膜覆盖,适期早播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减轻收获和贮存期的病菌感染。3、及时剥掉苞叶,防雨淋湿受潮玉米收获期多秋雨,收获后的果穗不要堆集过厚,应及早剥去苞叶,打结成串挂在通风向阳处晾晒,对不能打结成串的果穗应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防止受热而发病,如有降雨及时遮挡,防止雨淋。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据试验观察:果穗受雨淋不剥苞叶堆积3d,果穗顶端霉烂长度由3cm扩展到7cm;剥掉苞叶如不清除病果穗顶端霉烂部分,在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由5cm扩展到15cm;对果穗霉烂部分清除不彻底,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扩展2-5cm;而清除彻底干净,穗腐病就不在发展。4、早脱粒,防霉变收获后将病果穗挑检出,尽早脱粒,并在日光下晾晒或在土坑上烘干,以防籽粒进一步受病菌感染霉烂。处理玉米秸秆,压低初侵染源。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大量累积是镰刀菌、玉米螟越冬的有利场所。所以,必须对玉米秸秆、穗轴、根茬及时采取喂(饲喂家畜)、氨化(氨化饲草)、粉(粉碎喂猪)、沤(沤制肥料或作为沼气填充料)、烧(烧坑做饭)的办法彻底处理,减轻病虫初侵染源。5、种子精选包衣因玉米种子表面病菌存活时间1a以上[5] ,生产经营单位,在供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秕小病籽,用20%福?克种衣剂包衣[14],每100kg种子用药量444.4-800g,或用30%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每100kg种子用药量214-300g。6、化学药剂防治在玉米喇叭口期,用直径2mm左右水洗河沙5kg与20%氰戊菊酯8-10ml,50%多菌灵WP50g均匀搅拌制成的颗粒剂,每hm2用量60-75kg灌入玉米心叶正中心和组成心叶丛的4-5片叶间隙,避免在结露和卷叶时施药,据试验:灌心不仅对玉米螟防治效果达100%,而且对玉米穗腐病、粘虫、蚜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同时在玉米收获前15d左右用50%多菌灵WP1000倍液在果。
主要有:玉米褐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大小斑玉米瘤黑粉玉米丝黑穗玉米粗缩病玉米花叶病毒病
主要有粗缩病、丝黑穗病、苗枯病、叶斑病、茎基腐病、锈病等。

5,玉米的病害通常有什么

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是全世界玉米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我国夏玉米区病重于春玉米,大流行年份可造成较大损失。  症状:玉米从幼苗到成株期均可造成较大的损失。以抽雄、灌浆期发病看。病斑主要集中在叶片上,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初呈水浸状,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色泽较深。病斑呈椭圆形、近圆形或长圆形,大小为10~15毫米·3~4毫米,有时病斑可见2~3个同心轮纹。 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在翌年温度比较适宜的5、6月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春玉米收获后遗留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继续向夏玉米田传播,因此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夏玉米总是比春玉米发病重。华北地区7~8月份气温达25℃以上最适于该病流行,这期间若降雨日多、雨量多、温度大,小斑病会严重发生。  防治方法:①推广种植中单2号、豫玉11号、丹玉13及掖单系统杂交种等抗病高产品种,可有效减轻小斑病的发生为害。②加强栽培管理,在拔节及抽穗期追施复合肥,促进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③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发病来源。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100~120倍液喷雾。从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每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 玉米大斑病也叫条斑病。各玉米产区都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等温度较低地区以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在大发生年份,感病品种减产50%左右。  症状:本病以浸染叶片为主,也浸染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色病斑,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大的可达15~20厘米·1~3厘米。温度高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 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浸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适宜于发病的温度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然而,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论后期气候冬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重。  防治方法: ①种植杭病品种如郑单14、丹玉13中单2号等。②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③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于玉米雄花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1次。  玉米纹枯病(Bhizoctonia solani)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中南部夏玉米产区发生较重,该病可为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如棉花,大豆等双子叶作物。  症状:该病浸染叶鞘、叶片,果穗及苞叶,先从茎基部叶鞘发病,再向上扩展蔓延。初期出现水渍状灰绿色的近圆形病斑。以后变为白色、淡黄色到红褐色云纹斑块。温度大时病斑上产生白霉,即菌丝和提孢子,以后产生菌核,初为白色,老熟后呈黑褐色。  发病规律:病菌以留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的菌丝和菌核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长出菌丝浸染植株,并流行扩展,发病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拔节后如长期阴雨,病害严重。 土壤肥沃、偏施氮肥、植株生长过茂、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郁蔽、温度高(最适温度为26~32℃)、温度大(相对温度85%以上),都有利于发病,若温度低于20℃,又遇干旱(相对湿度75%以下),均不利于病菌菌丝的生长,致病力有限,甚至不能发病。  防治方法: ①清除病残体,消毁或深翻深埋。②种植抗病良种。③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玉米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④化学防治,用5%井冈霉素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菌核净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保液,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注意将药液喷到雌穗及以下的茎秆上,以取得较高防治效果。  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也为害高梁属和类蜀黍属的一些植物。  症状:只在果穗和雄穗上表现症状。受害前期表现为笋状型、矮缩丛生型、黄条型、顶叶扭曲等特异症状,抽穗期出现黄型症状。病株雌穗变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苞。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这是与瘤黑粉病的主要区别。  发病规律:病菌以散落在土中、混入粪肥或黏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翌 年的初浸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在玉米3叶期以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旱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浸染少,该病也无再浸染。当种子发芽,病菌也萌发,浸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作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厚,土壤干燥都有利于浸染发病,该菌在高梁发芽长15毫米前浸染高梁,则引起高梁丝黑穗病。 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以中单2号、丹玉2号、吉单101等杂交种较抗病。②及时摘除病瘤或拔除病株,收获后清洁田园,减少初浸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实行轮作。③粗耕细作,适期播种,促使种子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④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5%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0.8%的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量0.3%的12.5%的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进行药剂拌种。  玉米圆斑病(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在种植吉63自交系或以吉63自交系为亲本的杂交种的地方都不同程度的发生。  症状:该病可浸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 发病规律:病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病种子上越冬,成每二年的初次浸染源。一般在玉米抽雄前后开始发病,在7~8月份低温高湿条件下很利于病害的流行扩展。若6月份气温较低,阴雨多,湿度大,玉米幼苗也能发病。田间相对湿度85%以上时,数天内就可在叶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重复浸染。 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排灌排涝,降低田间温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在玉米果穗冒尖期或80%果穗抽出时,用20%三唑酮乳油5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6,玉米一生的病虫害

玉米叶斑病(胡麻叶枯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为针头状班点,后来变成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而成为长形或纺缍形,中央淡褐色,边缘为深褐色。全年玉米各生长期均会发生,气温20-32℃时最易发生,中下位叶斑病较多。发生时喷施丁香油400倍液防治之,预估防治率可达70-75﹪。玉米煤纹病  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为针头状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水浸状纺缍形,2-15公分长灰绿色病斑,高湿时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春作生长中期,即3月下旬至5月中旬,气温在18-27℃,高湿时最容易发生,冬季及夏季时,气温不适合,所以很少发生。防治方法同叶斑病。预估防治率可达70-75﹪。  玉米锈病  分为普通型及南方型锈病,病斑多见于叶片,但叶鞘及苞叶也会感染。普通型锈病之夏孢子堆生在叶片表皮下,破裂后产生咖啡色粉末状之夏孢子。南方型锈病之夏孢子堆埋生在叶片表皮下,为小圆形并成金黄色。幼苗期较易感染疾病,但田间会发生大多在生长中后期。防治方法同叶斑病。预估防治率可达70﹪。  玉米嵌纹病  玉米矮化嵌纹病毒B型系统为主要病原,经由机械传播或蚜虫媒介感染健株。发病初期在叶片基部出现密集黄斑后,扩散至全叶片成黄绿相间的系纹病征。严重时叶片退绿黄化,甚至茎部、叶鞘、穗叶及雄花上都出现系纹。若苗期被感染,有生长缓慢及植株矮化现象。防治方法,玉米在第6、7叶时感染,可增施一次氮肥促进罹病株之生长,若在第8叶以后感染,对产量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用防治。另外应注意媒介昆虫玉米蚜虫之防治。  玉米螟  为玉米最重要害虫,在3-9月间播种的玉米被害较严重。成虫在深夜活动,将卵块产于株高约20公分以上的玉米叶片背面,孵化的幼虫危害玉米各部位,最后在为害部化蛹。防治方法,可于株高20公分开始释放赤眼卵寄生蜂,每公顷施放蜂片200片,以抑制玉米螟卵粒孵化。另外分别于玉米轮生初期,轮生中期,雄花抽初前4-5天,雌花吐丝后3-4天,施用苏云金杆菌(16000iu/mg)粒剂于心叶。每公顷用量5公斤。预防防治率可达70-80﹪。  玉米蚜虫  为玉米生育后期的主要害虫,尤其气候干燥时为害严重。蚜虫群集心叶或苞叶、雄花及雌花梗吸汁为害,使植株生育不良,发生时喷施4.5﹪苦楝油2500倍液防治之。预估防治率可达70-80﹪。  玉米病虫防治  玉米穗腐病的初侵染来源广,湿度是关键,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必须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抗(耐)病品种,改善贮存条件,农药灌心与喷施保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亲本(制种)或品种  建议科研单  位、制种企业选用对穗腐病具有优良抗性的亲本及组合,建立无病制种基地,培育健康种子。同时县市种子公司、农技中心在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中,应把对该病的抗性列为鉴选重点,对抗性差的品种不予引种;庄浪县应在推广抗病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2、地膜覆盖,适期早播  采用地膜全覆盖或半覆盖、适期早播可使玉米提早成熟,降低感病品种的穗轴和籽粒含水量,能有效减轻收获和贮存期的病菌感染。  3、及时剥掉苞叶,防雨淋湿受潮  玉米收获期多秋雨,收获后的果穗不要堆集过厚,应及早剥去苞叶,打结成串挂在通风向阳处晾晒,对不能打结成串的果穗应摊薄晾晒,并经常翻动,防止受热而发病,如有降雨及时遮挡,防止雨淋。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  在剥苞叶过程中,对发现有病的果穗,应在发病与健康交接部位折去霉烂的顶端,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展,增加损失。据试验观察:果穗受雨淋不剥苞叶堆积3d,果穗顶端霉烂长度由3cm扩展到7cm;剥掉苞叶如不清除病果穗顶端霉烂部分,在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由5cm扩展到15cm;对果穗霉烂部分清除不彻底,脱粒前期,穗腐病还会扩展2-5cm;而清除彻底干净,穗腐病就不再发展。
玉米一生中主要病害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茎腐病、丝黑穗病、黑粉病、锈病、炭疽病、纹枯病、霉斑病、矮花叶病、普通花叶病、矮缩病、粗缩病。 玉米主要虫害有: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玉米螟、玉米蚜、粘虫、红蜘蛛、蓟马、跳甲、叶甲、夜蛾、蝗虫等。
1、主要病虫发生特点 1.1 小地老虎 破坏性强,玉米苗期威胁大。常年越冬代成虫3月间即迁入当地产卵,卵多产在酸模、小蓟等杂草幼苗叶背和嫩茎上,或枯草根茬和土块上。幼虫6龄,初孵幼虫可昼夜在心叶内取食危害,将叶片咬成小孔,展叶后有排孔,3龄后昼伏夜出将茎叶咬成缺刻,嫩茎不咬断形成枯心,4龄后则切茎,并能将幼苗拉出土外,转株危害严重,一般蔬菜茬重于麦套绿肥茬及空茬。1998年5月初调查,春玉米平均花叶断茎率4%,个别蔬菜茬玉米最终断茎率70%以上,以至毁苗重种。 1.2 蜗牛 活动性强,其危害不被粮农重视。玉米上蜗牛个体健壮,活力强食量大。怕光怕干燥,麦套玉米为主的种植方式为其提供了适生环境。麦田每m2有螺口数十到数百头不等,白天躲藏在麦基、玉米根部、叶背及土块下,植株上部蜗牛太阳升起即开始向下转移,夜有大风、早晨无结露情况下很少向植株爬蜒。春玉米生育后期高温部分蜗体封口越夏,一旦遇阴雨天气,蜗牛即从蛰伏转为活动取食危害玉米。受害玉米下部叶片形成缺刻、枯断,严重者仅留叶脉飘垂,分泌粘液影响光合作用,危害损失大。 1.3 玉米螟 钻蛀危害,玉米产量损失大。玉米螟又名钻心虫,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危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产量损失大,风雨年尤甚。 1.4 红蜘蛛 群体密度高,刺吸危害,影响光合。红蜘蛛食性杂,代次多、且世代重叠。以雌成螨于麦株、土块缝隙、杂草根际越冬,翌年4月随气温上升迅速产卵繁殖,5月下旬向玉米田迁移,危害下部叶片主脉两侧,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被害叶片正面初期出现黄白色斑点,后期变成黄褐色焦枯斑。6月下旬繁殖加快,危害重,重者全株叶片焦黄干枯。 1.5 玉米纹枯病 田间湿度大及水肥条件好的田块易感病。以玉米纹枯病病原菌菌核在土中越冬,翌年先在玉米茎基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春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梅雨季节易诱发病害并流行。 1.6 玉米病毒病 潜在威胁大,有毁苗可能,一旦发病,产量损失惨重。当地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和粗缩病。前者在玉米苗期叶片上形成褪绿线条纹,株型矮化,有时心叶出现不规则褪绿斑驳,后期叶色变黄或变紫而枯死。此病由蚜虫传毒,病毒可汁液接种。 2、防治对策 2.1 农业防治 2.1.1 挖翻冻土 利用农闲于元旦前或早春对前茬绿肥、杂草全面挖翻,灭茬平田,减少小地老虎着卵量,消灭越冬雌成螨。 2.1.2 调整播期 当地春玉米4月20日前播种结束,以避免传毒昆虫活动高峰期与玉米易感叶龄期相吻合,减轻病毒病发生。 2.1.3 加强田管 搞好三沟,做到雨止田干,控制纹枯病发生和危害;雨后结合除草中耕松土,既可灭螨,又能压低害螨基数;及早拔除玉米病毒病中心苗,减少毒源;同时结合药剂防治进行人工捕杀,减轻小地老虎危害。 2.1.4 科学施肥 坚持“增施有机肥,早施前期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667m2施纯n,p,k总量控制50kg,3元素以10∶5∶8为宜,基肥与穗肥7∶3,有机肥基施的,每667m225~30担。这对提高玉米抗病力,改进玉米品质很有帮助。 3.2 化学防治 2.2.1 小地老虎 每667m2用2.5%绿色功夫菊酯40ml或25%硫氰乳油60ml,对水50kg在挖翻前对准空幅杂草、绿肥或齐苗后对幼苗喷药,防治初孵幼虫;播种盖土后,667m2用3%甲拌磷颗粒剂3kg~4kg,均匀撒于行间,防止转移;田间幼苗断茎率大于1%时,采用毒饵诱杀,毒饵采用90%晶体敌百虫100g,溶于0.5kg水,均匀喷拌于5kg炒香的麦麸、棉饼或菜饼,傍晚撒于667m2地玉米行间。 2.2.2 玉米螟和红蜘蛛 大喇叭口期和雄花露出时,选用敌敌畏、敌杀死1∶3000倍液对准玉米喇叭口喷粗雾或灌心防治玉米螟,每667m2药液量50kg,长势好的,隔7天再防治1次;防治红蜘蛛可选用73%克螨特、15%扫螨净或20%速杀净乳油2000倍液,于6月上、中旬田间玉米中、下部叶片大量出现黄斑时挑治,7月上中旬对虫口密度较大的田块进行普治,每10天1次,以控制和减轻螨害。 2.2.3 纹枯病及病毒病 每667m2选用50%多菌灵800倍液或5%井岗霉素100ml加水60kg防治纹枯病;病毒病可在玉米苗期,结合麦田治蚜,每667m2用10%吡虫啉20g~30g,或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20g,对水50kg~75kg喷雾防治介体昆虫,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2.2.4 蜗牛 每667m2用6%密达颗粒剂500g,均匀撒于玉米根际周围,对蜗牛诱杀力强,使用方便。 摘自百度

文章TAG:玉米  病虫害  米有  哪些  玉米病虫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