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正北芪的介绍

正北芪,又称恒山黄芪(浑源黄芪),地理标志为“浑源正北芪”。产于中国北岳恒山,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以名贵特产进贡于朝廷,它是国内绿色保健品种的佳品,也是我国外贸出口的名贵药材。

正北芪的介绍

2,黄芪长的什么样

你百度图片,输入黄芪就好,黄芪一般是片状的,用来治疗气虚的 ---
你百度图片,输入黄芪就好,黄芪一般是片状的,用来治疗气虚的 ---
这是药店买的黄芪,可以泡水喝,每次15克,可以补气。味道微甜不苦!

黄芪长的什么样

3,北芪俗称是什么

黄芪药材原植物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和蒙古黄芪(A·membranaceus Bunge.var.mongholicus (Bge.) Hsiao两个种。俗称“鞭杆芪”、“二人抬”、“北芪”。产于长白山系的野生黄芪素称“宁古塔芪”(根皮呈黄棕色),产于大兴安岭山麓的野生黄芪素称“卜奎芪”(根皮呈黑棕色)。其共同的商品特点是根长直,分岐少,表皮有明显而长的纵皱,断面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皮部淡黄白色或白色,折断面纤维状,粉性适度,味显微甜。是驰名中外的名牌道地中药材。
你好!发个图片看看,是黄芪有可能.是花类的还是什么类的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北芪俗称是什么

4,黄芪与北芪在形态上和功效上有什么不同

其实两者没有什么两样,黄芪产内蒙古,北芪产东北一带,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北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在形态上 基本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北芪,即东北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 黄芪:http://baike.baidu.com/view/30028.htm 北芪:http://baike.baidu.com/view/296455.htm 黄芪植株图片: 黄芪切片: 黄芪: 北芪植株: 北芪切片:

5,中药北芪是甚么样子的

就是黄芪的-种,产地不同而叫北芪。
简介:北芪又称为黄芪、绵芪,南方人常称该药为“北芪”,这是因为黄芪产于北方的缘故。其药材以根粗长、质绵、折断面粉性及黄白色、味甜者为优。 主治:脾肺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等证;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脏器下垂(胃下垂等)等证;气虚不能摄血所致的便血、崩漏等证;卫气不固所致的表虚自汗;气血不足所致的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气虚失运所致的浮肿尿少;气虚血滞所致的肢体麻木、关节痹痛、半身不遂等证;气虚津亏所致的消渴证等。 附图: 详见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96455.htm
北芪,即东北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主产于吉林省长白山区各县。北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深长呈棒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单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至披针形,茎叶均有白色柔毛;总状花序对生,开淡黄色蝶形小花;荚果膜质,花期 7-8 月,果期 8-9 月。 生长特征 北芪喜凉爽干燥气候,以排水良、土层深厚的砂质土壤为佳,多生于海拔 800-1300 米间的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北芪的根为补虚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其 “ 为补药之长 ” ,可见北芪做补益药历史悠久。 功效与作用: 补气升阳,补气摄血,补气行滞,补中益气,去瘀散结,益气固表,补气益阴,利水消肿,温里散寒,托脓生肌,强体质,延年益寿。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内伤劳倦,脾虚泄泻,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治气短心悸;倦怠;乏力;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体虚浮肿;慢性肾炎;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 (附:《新华本草纲要》:根:味甘、性微温。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的功能。用于气短心悸,乏力、虚脱、自汗盗汗,体虚浮肿、慢性肾炎、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痈疽难溃、疮口不愈合。补气宜炙用;止汗、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宜生用。

6,黄芪有什么作用

黄芪别名:绵黄芪 味甘,药性温。归肺、脾经。 功能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附方: 1、体虚自汗:(玉屏风散)黄芪5钱,白术3钱,防风2钱。水煎服。 2、脾胃虚弱以及气虚下陷引起的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补中益气汤)黄芪4钱,党参、白术、当归各3钱,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各1.5钱。水煎服。 3、失血体虚:黄芪1两,当归2钱。水煎服。 4、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黄芪1两,当归、龙眼肉、五味子各5钱,红枣10枚,黑豆1两。水煎服。 5、脑血栓:黄芪0.5~1两,川芎2钱,当归、赤芍、地龙、桃仁、牛膝、丹参各3钱。水煎服。 6、白细胞减少症、贫血:生黄芪、鸡血藤各2两,当归1两,党参、熟地黄各5钱。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孕妇当归减量。 7、乳汁缺乏:黄芪1两,当归5钱,王不留行、路路通、丝瓜络、炮山甲各2钱。水煎服。 8、各种神经性皮炎:黄芪、党参、山药各5钱,当归、莲子、苡米、荆芥、蛇床子、牛蒡子、地肤子、蝉蜕各4钱,甘草2钱。有感染者加生地黄3钱,黄柏4钱。老人、儿童酌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并用热药渣搽患处。 黄芪图片
黄芪的功效
用来制药
黄芪【功能主治】: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蜜制黄芪益气补中。 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与用量】 9~30g 。服用黄芪,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个人体质不同适量服用,黄芪的吃法很多,现介绍几种: 1,每天用黄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饮用.用黄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对气血虚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黄芪50克左右,煎汤以后,用煎过的汤液烧饭或烧粥,就变成黄芪饭,黄芪粥,也很有益. 3,还有些人喜欢在烧肉,烧鸡,烧鸭时,放一些黄芪,增加滋补作用,效果也不错.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应用: 1.脾气虚证。本品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单用熬膏服,或与党参、白术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因其能升阳举陷,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内脏下垂。常与人参、升麻、柴胡等品同用,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脾虚水湿失运,以致浮肿尿少者,本品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常与白术、茯苓等利水消肿之品配伍。本品又能补气生血,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如当归补血汤(《兰室秘藏》)以之与当归同用。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济生方》)。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本品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2.肺气虚证。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可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者,常与紫菀、款冬花、杏仁等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 3.气虚自汗证。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本品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常与牡蛎、麻黄根等止汗之品同用,如牡蛎散(《和剂局》)。若因卫气不固,表虚自汗而易感风邪者,宜与白术、防风等品同用,如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者,可用本品补气生血,扶助正气,托脓毒外出,常与人参、当归、升麻、白芷等品同用,如托里透脓散(《医宗金鉴》)。溃疡后期,因气血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用本品补气生血,有生肌敛疮之效。常与人参、当归、肉桂等品同用,如十全大补汤(《和剂局方》)。 此外,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或半身不遂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治疗风寒湿痹,宜与川乌、独活等祛风湿药和川芎、牛膝等活血药配伍。对于中风后遗症,常与当归、川芎、地龙等品同用,如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用法用量: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黄芪,是补气,生血之药,用于血虚,气虚,食少,乏力,还可提高免疫力

文章TAG:黄芪  北芪  图片  正北  黄芪和北芪的图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