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生剩余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剩余值产生,另一种是相对剩余值产生。1.绝对值剩余 value的产生是在必要工作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value;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2、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经划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5、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与 农业产业化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有人说农村人口外流是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表现剩余,主张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劳动力主要靠工业扩张和城市扩张来吸收消化。有人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长期重“农”轻“副”有直接关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必须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每年都有大量劳动力外流。有些年份,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在短时间内密集流动,甚至形成了“民工潮”现象。是否可以认为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答案是否定的.因为:(1)农村劳动力剩余只有-1剩余上的劳动力。通常我们说的农业,主要是指种植;说到种植,主要是指粮食种植。
6、 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三种方式:1。就近转移,农村消化;二是跨区域转移,合理分流;3.跨境转移和海外出口。我国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十分明显。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7、 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哪些我国农业转移的原因及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非农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成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关键词:收入差距,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但后来情况逆转,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9: 1。自2002年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1: 1以来,情况一直在恶化。城乡收入差距在2003年扩大到3.23: 1,2004年为3.21: 1,2005年为3.22: 1。而且,这些数据并不能真实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保险、社保等非货币收入没有考虑在内。
8、 剩余价值的表现 形式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 I,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剩余价值的多少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收入,二是价值成本。1.外延生长产生的价值收益是直接决定因素,由物质产品的生产规模和能量产出的绝对量决定。这种生长方式就是外延生长。2.内涵式增长的价值成本越低剩余价值越多。价值成本由精神产品的生产决定,通过节约能源消耗、增加有用功、提高效率和价值收入而增加。这种增长方式是一种内涵式增长。
第二,剩余值1的特征。等价剩余价值只是价值的一部分,是由全部劳动要素形成的,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中也应符合价值运动的规律,2.历史性一个产品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最终消失,所以剩余价值是一个历史概念。剩余价值是作为一种财富而存在的,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
文章TAG:剩余 农业 形式 农业剩余的表现形式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