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捕虫草和猪笼草

捕虫草是一种食肉动物,而且可以吃肉,有的甚至可以吃掉老鼠,蜥蜴甚至小鸟;猪笼草是一种草的动物,但是他可以吃入任何虫子,它的叶子就是他的瓶盖上面布满各种各样的蜜液可以让小虫子接近它成了它的盘中餐。
捕虫草,因为猪笼草还有一个吸引的过程,消化也慢。而捕虫草只用不到半秒的时间就把虫吃了。
猪笼草 和捕蝇草都比较好养的哦猪笼草主要是冬季注意保温 保证温度10度以上捕蝇草 土保持潮湿 多晒晒太阳就行的 具体的资料看下中国食虫植物吧

捕虫草和猪笼草

2,捕虫草是怎样抓虫子

它会撒发出一种香味 吧虫子吸引过去然后掉进去 虫子就出不来了!
虫草,是虫和草结合在一起长的一种奇特的东西,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怎么长出来的呢?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所以长得象虫子。

捕虫草是怎样抓虫子

3,这是什么植物

兰芝
食人花
捕蝇草(学名:Dionaea muscipula),英文名称为Venus Flytrap,是原产于北美洲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据说因为叶片边缘会有规则状的刺毛,那种感觉就像维纳斯的睫毛一般,意思是“维纳斯的捕蝇陷阱”。中文及日文对捕蝇草还有“苍蝇的地狱”(ハエジゴク)这个别名。其主要特征就是能够很迅速的关闭叶片捕食昆虫,这是种和其远亲猪笼草一样的食肉植物,在茅膏菜科捕蝇草属中仅此一种,属于维管植物的一种,很受欢迎的食虫植物,拥有完整的根、茎、叶、花和种子。它的叶片是最明显的部位,拥有捕食昆虫的功能,外观明显的刺毛和红色的无柄腺部位,样貌好似张牙舞爪的血盆大口。别名落地珍珠、捕虫草、食虫草、草立珠、一粒金丹、苍蝇草等。

这是什么植物

4,捕虫草在屋里可以直接照射阳光吗

可以养呀。捕虫草是生长在北美洲的沼泽地上的一种植物,长期受着养料不足之苦。因为这里极为潮湿的地盘已被一种叫“泥炭藓类”的植物所霸占,它只能从直接落到茎叶上的雨和雪中获取水分。捕虫草的食肉习性,就是在这样一种生存条件下逐渐形成的。食虫草是有名的热带食虫植物,主产地是热带亚洲地区。猪笼草拥有一幅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囊,捕虫囊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因为形状像猪笼,又故称猪笼草。在中国的产地海南又被称作雷公壶,意指它像酒壶。这类不从土壤等无机界直接摄取和制造维持生命所需营养物质,而依靠捕捉昆虫等小动物来谋生的植物被称为食虫植物。捕虫草美丽的叶笼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在欧美等地,作为室内盆栽观赏已很普遍。在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花卉市场上,也能见到捕虫草的风姿。用它点缀客厅花架、阳台和窗台,或悬挂于庭园树上和走廊旁,优雅别致,趣味盎然。食虫草原产于热带,喜高温多湿的半阴环境。生长适温为25℃至30℃,在生长季节要经常喷水以保持周围的高湿环境。种子中国提醒您:冬季在室内应放在向阳处,室温不低于16℃,就能安全越冬。栽培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叶土或泥炭土为好。食虫草宜用吊盆栽植,使其叶笼捕虫器自然下垂,以显示其绚丽的风采。

5,捕蝇草的特性

捕蝇草 食虫植物的叶片变得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囊袋,还有的像蚌壳……。各种奇形怪状的叶子,是它们捕捉昆虫的有效“装置”。 不同的食虫植物其捕食昆虫的方式也不一样。瓶子草和猪笼草设陷阱捕虫,是一种消极等待的被动方法;而捕蝇草则是采用积极主动的方法捕虫,因此最为惹人注意,也显得更加有趣。有一部科教电影叫《中山植物园》,里面有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镜头:一个甲虫爬到一株植物的叶片上,蚌壳似的叶片迅速合拢,叶缘的刺毛也交错地扣合起来,把甲虫牢牢地关在里面,这株奇趣的植物就是捕蝇草。 捕蝇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茎很短,叶轮生。叶子的构造很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有羽状叶脉,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到了叶端就长成肉质的,并以中肋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其形状呈月牙形,可像贝壳一样随意开合,这就是它的“诱捕器”。每半个叶片的边缘都生有10—25根刚毛,其内侧靠近中助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觉刚毛(或叫激发刚毛)。在叶缘还生有蜜腺,能够分泌蜜汁用以引诱昆虫。 平时诱捕器张开,叶片向外弯曲,当上钩的昆虫爬到叶片上吃蜜时,如果其中一根激发刚毛被触动两次或两次以上,或者在数秒钟内至少有两根激发刚毛被触动,那么诱捕器就会在20—40秒钟内闭合,叶片便向里弯曲,叶缘上的刚毛交叉锁在一起,将猎物囚禁在里面。当昆虫在里面挣扎时,便再次触动激发刚毛,每触动激发刚毛一次,诱捕器就闭合得更紧。同时,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叶片上许多紫红色小腺体就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消化液,将虫体消化,然后再由这些腺体吸收。大约5天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后,叶子又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在所有的食虫植物中,捕蝇草是人们最熟悉和科学家研究最多的一种植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曾精心研究过食虫植物,他特别喜欢捕蝇草,并称它为“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种植物”。 达尔文和生理学家伯登·桑德森对捕蝇草的捕食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有一些卓越的发现。达尔文观察到,捕蝇草的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要间隔一定的时间后叶片才开始运动。因此他推测,一定有类似动物神经的电脉冲信号从刚毛传到诱捕器的运动细胞上,从而产生运动。伯登·桑德森用电流计来进行测定,结果电流计指针显示出有一股微弱的电流。这实际上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以每秒20毫米的速度通过叶子,正是这种电信号调节了捕蝇草的捕食运动。研究者还发现,如果对刚毛的刺激强度不够,便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诱捕器也不发生运动。当两次刺激时间相隔太近时,诱捕器也不能闭合,因一个动作电位不可能在距前面一个太近的时间里产生。这种现象,与动物神经中发生的麻痹现象十分类似。 后来,美国科学家威廉斯和皮卡德发现,捕虫草的动作电位,产生于每根刚毛顶端基部或靠近基部的感觉细胞中发生的受体电位;而每一个受体电位都产生若干个动作电位,使刚毛不停地运动。 达尔文不仅对捕蝇草在捕到昆虫时,其诱捕器不断紧闭,正确解释为由于昆虫为了逃脱所作的挣扎不断刺激激发刚毛的结果;而且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昆虫死后,诱捕叶片仍在紧闭。后来,威廉斯和皮卡德对这一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捕蝇草有两种运动,一种是快速的捕捉运动,另一种是慢速的消化运动。前者是由机械刺激引起,由动作电位传递的;后者是由死亡昆虫的化学物质激发,由激素引起的。威廉斯和他的同事用实验证明了这一解释的正确性。他们把半闭合的捕蝇草浸在近似于它分解昆虫所释放的溶液里,结果诱捕器又紧缩了大约40%。
捕蝇草的捕虫过程大概是所有食虫植物之中最为奇特,捕虫机制最为复杂。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为由一左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这个夹子状的构造是由叶子特化而来的,至于连接捕虫器那个叶片状的构造是叶柄。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着刺状的毛,乍看之下很锐利,会刺人,但其实这些毛很软。这些毛的功能是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这些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虫无法逃走。捕虫夹内侧呈现红色,仔细观查会发现上面覆满许多微小的红点,这些红点就是捕蝇草的消化腺体。在捕虫夹内侧可见到三对细毛,这细毛便是捕蝇草的感觉毛,用来侦测昆虫是否走到适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数的捕虫器只带有三对感觉毛,但也可能产生多出一根到数根感觉毛的捕虫器。 捕虫夹的闭合是一个精确的控制过程,此过程最初是在昆虫碰到位于夹子上的感觉毛时开始的。引起闭合的条件为一个捕虫器中,任意一根感觉毛被触碰到两次,或是分别触碰到两根感觉毛。触碰感觉毛的时间间隔对于闭合有决定性的影响:假如两次的触碰间隔在20到30秒内则能闭合,超过这段时间则需要有第三次成功的刺激才会闭合。捕虫器需要两次的刺激,为的是确认昆虫已经走到适当的位置。当捕虫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只是稍微走入捕虫器;若捕虫器现在就闭起来,只不过夹住昆虫的一部分,那麽昆虫能够逃脱的机会便很大。当捕虫器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差不多也走到捕虫器的里面,这时闭起的捕虫器便能将昆虫确实地抓住,关在捕虫器之中。 捕虫的讯号并非直接由感觉毛所提供。在感觉毛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部分,里面含有一群感觉细胞。感觉毛的作用有如槓杆,昆虫推动了感觉毛,使得感觉毛压迫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的电流,去通告捕虫器上所有的细胞。由于电流会四散向整个捕虫夹,所以引发闭合并不需要触碰同一根感觉毛,只要在同一捕虫夹中任两根感觉毛发出电流,便能引发闭合运动。当然,感觉毛所发出的电流仅影响其所在的捕虫夹,不会干扰到同一植株上其他捕虫夹的运作。 在受到刺激之前,捕虫夹呈60度角张开着,当受到昆虫刺激时,捕虫夹以其叶脉为轴而闭合。捕虫夹的闭合与捕虫夹上的细胞膨胀有关。当捕虫夹上的细胞得到感觉细胞所发出的电流,其外侧的细胞便快速膨胀,使得捕虫器向内弯,因而闭合。 闭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夹子快速关闭,以便捕到昆虫,此时捕虫夹只是夹住昆虫而已;第二阶段,捕虫夹向内收缩,以便使捕虫夹的内侧能够尽量贴近昆虫,这时,捕虫器已经完全紧闭,不留一点缝隙。之后,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无法被消化掉的昆虫外壳,便被风雨所带走。 闭合过程的第二阶段须要昆虫的挣扎才能进行,因为这样才代表捕虫器所捉到的确实是昆虫,是活的猎物。捕蝇草有时会误捉到枯枝、落叶,如果少了这项确认机制,必然会将养分浪费在消化无法消化掉的杂物上。若捕虫器误捉到杂物,只要没有持续的刺激,在数小时之后便会重新打开捕虫器,等待下一个猎物。

6,捕蝇草真能吃昆虫吗

捕蝇草的捕虫过程大概是所有食虫植物之中最为奇特,捕虫机制最为复杂。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由一左一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这个夹子状的构造是由叶子特化而来的,至于连接捕虫器叶片状的构造是叶柄。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着刺状的毛,乍看之下很锐利,会刺人,但其实这些毛很软。这些毛的功能是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这些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虫无法逃走。捕虫夹内侧呈现红色,仔细观查会发现上面覆满许多微小的红点,这些红点就是捕蝇草的消化腺体。在捕虫夹内侧可见到三对细毛,这细毛便是捕蝇草的感觉毛,用来侦测昆虫是否走到适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数的捕虫器只带有三对感觉毛,但也可能产生多出一根到数根感觉毛的捕虫器。  捕虫夹的闭合是一个精确的控制过程,此过程最初是在昆虫碰到位于夹子上的感觉毛时开始的。引起闭合的条件为一个捕虫器中,任意一根感觉毛被触碰到两次,或是分别触碰到两根感觉毛。触碰感觉毛的时间间隔对于闭合有决定性的影响:假如两次的触碰间隔在20到30秒内则能闭合,超过这段时间则需要有第三次成功的刺激才会闭合。捕虫器需要两次的刺激,为的是确认昆虫已经走到适当的位置。当捕虫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只是稍微走入捕虫器;若捕虫器现在就闭起来,只不过夹住昆虫的一部分,那么昆虫能够逃脱的机会便很大。当捕虫器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差不多也走到捕虫器的里面,这时闭起的捕虫器便能将昆虫确实地抓住,关在捕虫器之中。  捕虫的讯号并非直接由感觉毛所提供。在感觉毛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部分,里面含有一群感觉细胞。感觉毛的作用有如杠杆,昆虫推动了感觉毛,使得感觉毛压迫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的电流,去通告捕虫器上所有的细胞。由于电流会四散向整个捕虫夹,所以引发闭合并不需要触碰同一根感觉毛,只要在同一捕虫夹中任两根感觉毛发出电流,便能引发闭合运动。当然,感觉毛所发出的电流仅影响其所在的捕虫夹,不会干扰到同一植株上其他捕虫夹的运作。  在受到刺激之前,捕虫夹呈60度角张开着,当受到昆虫刺激时,捕虫夹以其叶脉为轴而闭合。捕虫夹的闭合与捕虫夹上的细胞膨胀有关。当捕虫夹上的细胞得到感觉细胞所发出的电流,其外侧的细胞便快速膨胀,使得捕虫器向内弯,因而闭合。  闭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夹子快速关闭,以便捕到昆虫,此时捕虫夹只是夹住昆虫而已;第二阶段,捕虫夹向内收缩,以便使捕虫夹的内侧能够尽量贴近昆虫,这时,捕虫器已经完全紧闭,不留一点缝隙。之后,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无法被消化掉的昆虫外壳,便被风雨所带走。  闭合过程的第二阶段须要昆虫的挣扎才能进行,因为这样才代表捕虫器所捉到的确实是昆虫,是活的猎物。捕蝇草有时会误捉到枯枝、落叶,如果少了这项确认机制,必然会将养分浪费在消化无法消化掉的杂物上。若捕虫器误捉到杂物,只要没有持续的刺激,在数小时之后便会重新打开捕虫器,等待下一个猎物。
可以的阿,食虫植物自己营养不足,于是吃虫子获得营养
捕蝇草 捕蝇草中文名茅膏菜,茅膏菜科捕蝇草属;别名落地珍珠、捕虫草、食虫草、草立珠、一粒金丹、苍蝇草、山胡椒;英文名Venus Flytrap。是食虫植物中的一种。 捕蝇草生长在北美洲,是多年生草本,叶子排列成莲座状,叶片的构造十分奇特,在叶端有一个肉质的,随意开合的贝壳状夹子,每半个叶片的边缘上还生长有10多根又长又硬的刚毛。平时,“贝壳”向外张开,叶缘蜜腺中还散发出甜蜜的气味。当小虫上了钩来,一旦解动了刚毛,那两片叶片就在极短的时间里闭合,将猎物禁闭在“牢笼”里。那个像贝壳似的捕猎器,又变成了它的“胃”。及时地分泌出消化液,将猎物慢慢地消化。当猎物被完全消化干净了,叶子便再次张开,等待下一个猎物的落网。捕蝇草是一种珍奇有趣的食虫植物,世界著名植物园和植物爱好者都有栽培,可供观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捕蝇草还能区别生物和非生物,如果你用一支铅笔触动它的感觉毛,它没有任何反应,两片“蚌壳”不会闭合起来。 所以捕蝇草能吃昆虫。
能 朋友请看 捕蝇草是一种多年生宿根植物,茎很短,叶轮生。叶子的构造很奇特,在靠近茎的部分有羽状叶脉,呈绿色,可进行光合作用;但到了叶端就长成肉质的,并以中肋为界分为左右两半,其形状呈月牙形,可像贝壳一样随意开合,这就是它的“诱捕器”。每半个叶片的边缘都生有10—25根刚毛,其内侧靠近中助的地方,又生有3根或3根以上的感觉刚毛(或叫激发刚毛)。在叶缘还生有蜜腺,能够分泌蜜汁用以引诱昆虫。 平时诱捕器张开,叶片向外弯曲,当上钩的昆虫爬到叶片上吃蜜时,如果其中一根激发刚毛被触动两次或两次以上,或者在数秒钟内至少有两根激发刚毛被触动,那么诱捕器就会在20—40秒钟内闭合,叶片便向里弯曲,叶缘上的刚毛交叉锁在一起,将猎物囚禁在里面。当昆虫在里面挣扎时,便再次触动激发刚毛,每触动激发刚毛一次,诱捕器就闭合得更紧。同时,激发刚毛受到刺激后,叶片上许多紫红色小腺体就分泌出一种酸性很强的消化液,将虫体消化,然后再由这些腺体吸收。大约5天后,当昆虫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干净后,叶子又重新张开,准备捕捉新的猎物。 在所有的食虫植物中,捕蝇草是人们最熟悉和科学家研究最多的一种植物。早在一百多年前,达尔文就曾精心研究过食虫植物,他特别喜欢捕蝇草,并称它为“世界上最奇妙的一种植物”。
捕蝇草的捕虫过程大概是所有食虫植物之中最为奇特,捕虫机制最为复杂。捕蝇草的捕食构造是由一左一右对称的叶片所形成的夹子,这个夹子状的构造是由叶子特化而来的,至于连接捕虫器叶片状的构造是叶柄。捕虫夹上的外缘排列着刺状的毛,乍看之下很锐利,会刺人,但其实这些毛很软。这些毛的功能是用来防止被捕的昆虫逃脱。当捕虫夹夹到昆虫时,这些夹子两端的毛正好交错,而成为一个牢笼,使虫无法逃走。捕虫夹内侧呈现红色,仔细观查会发现上面覆满许多微小的红点,这些红点就是捕蝇草的消化腺体。在捕虫夹内侧可见到三对细毛,这细毛便是捕蝇草的感觉毛,用来侦测昆虫是否走到适合捕捉的位置。大多数的捕虫器只带有三对感觉毛,但也可能产生多出一根到数根感觉毛的捕虫器。 捕虫夹的闭合是一个精确的控制过程,此过程最初是在昆虫碰到位于夹子上的感觉毛时开始的。引起闭合的条件为一个捕虫器中,任意一根感觉毛被触碰到两次,或是分别触碰到两根感觉毛。触碰感觉毛的时间间隔对于闭合有决定性的影响:假如两次的触碰间隔在20到30秒内则能闭合,超过这段时间则需要有第三次成功的刺激才会闭合。捕虫器需要两次的刺激,为的是确认昆虫已经走到适当的位置。当捕虫器受到第一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只是稍微走入捕虫器;若捕虫器现在就闭起来,只不过夹住昆虫的一部分,那么昆虫能够逃脱的机会便很大。当捕虫器受到第二次的刺激时,此时昆虫差不多也走到捕虫器的里面,这时闭起的捕虫器便能将昆虫确实地抓住,关在捕虫器之中。 捕虫的讯号并非直接由感觉毛所提供。在感觉毛的基部有一个膨大的部分,里面含有一群感觉细胞。感觉毛的作用有如杠杆,昆虫推动了感觉毛,使得感觉毛压迫感觉细胞,感觉细胞便会发出一股微弱的电流,去通告捕虫器上所有的细胞。由于电流会四散向整个捕虫夹,所以引发闭合并不需要触碰同一根感觉毛,只要在同一捕虫夹中任两根感觉毛发出电流,便能引发闭合运动。当然,感觉毛所发出的电流仅影响其所在的捕虫夹,不会干扰到同一植株上其他捕虫夹的运作。 在受到刺激之前,捕虫夹呈60度角张开着,当受到昆虫刺激时,捕虫夹以其叶脉为轴而闭合。捕虫夹的闭合与捕虫夹上的细胞膨胀有关。当捕虫夹上的细胞得到感觉细胞所发出的电流,其外侧的细胞便快速膨胀,使得捕虫器向内弯,因而闭合。 闭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夹子快速关闭,以便捕到昆虫,此时捕虫夹只是夹住昆虫而已;第二阶段,捕虫夹向内收缩,以便使捕虫夹的内侧能够尽量贴近昆虫,这时,捕虫器已经完全紧闭,不留一点缝隙。之后,夹子关闭数天到十数天,此时昆虫被分布于捕虫器上的腺体所分泌的消化液消化。昆虫被消化完后,捕虫器会再度打开,等待下一个猎物;剩下无法被消化掉的昆虫外壳,便被风雨所带走。 闭合过程的第二阶段须要昆虫的挣扎才能进行,因为这样才代表捕虫器所捉到的确实是昆虫,是活的猎物。捕蝇草有时会误捉到枯枝、落叶,如果少了这项确认机制,必然会将养分浪费在消化无法消化掉的杂物上。=
1、原产地的野生品种具备分泌、“食虫”功能。2、人工养植的,已失去主动捕虫天性。不过,如果虫掉进捕虫囊,或者喂虫给他,会照吃不误的。3、我的花园里种了瓶子草、猪笼草,都是目前国内引进栽培食虫品种。夏天蚊子多时,会绕着他们飞,看来他们吸引昆虫的功能尚未完全退化。不过蚊子掉进捕虫囊的不多,应当是蜜汁诱虫能力不足啦。但还是能在里面见到几个蚊蝇,挺有趣。

文章TAG:虫草  猪笼草  捕虫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