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菩提是什么呀

觉悟、智慧,明心见性,智慧;不是普通人所说的聪明,而是知道一件事情的本质,比如说世间万物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不可能更改的。更改也不可能成功的,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
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等。中国佛书曾借用老庄术语,译为“道”。《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云:“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大智度论》卷四:“菩提名诸佛道。”菩提之觉、智,特指如实觉知诸法真实、能使人达到涅槃解脱的智慧。-----摘于《新编佛教辞典》
我复制来了。。。“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菩提是什么呀

2,佛语中菩提是什么意思

菩提、真如、如来藏、本性、实谛、等。皆佛性。发菩提心,即是愿意成佛,离苦得乐。
觉悟.智慧
【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断烦恼障而证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菩提】 p1126瑜伽三十八卷一页云:云何菩提?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佛语中菩提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菩提

菩提=开悟的智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什么是菩提

4,菩提什么意思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代表智慧,与我们所讲的聪明不是一个概念。智慧是对世界具有一定高度的认识。
菩提主要还是指觉悟智慧的意识。而要得到菩提得有很多其他修心或者修行要去做。 实现的原理是,运用各种方法,佛教喜欢用内观静心去激活大脑正中央靠后一点位置的松果体,而这个松果 体是大多数人生下来就有的器官【大多数人6岁以后由于没有开发使用就退化了】,具有的特异功能就是超 视距查看和观察到肉体眼睛看不到的剩下90%光谱中的存在就是很多人所谓的看到鬼或者说的灵魂体的功能 等等。道家一般使用运气的方式用自身的气运行打通各经络,直到最后运行到大脑中的松果体部位用气体围 绕松果体激活该器官实现阴阳眼功能。但是由于要进行一定的修行才能够做到,所以大多数人都因为无法持 之以恒最终失败了。而松果体其实在佛教里面是特别重要的暗示。释迦摩尼的画像中留意其发型,就是松果 的一部分。暗示的就是一旦一个普通人激活了松果体或者说开了阴阳眼就有机会通过该特异功能器官获得觉 醒和智慧。所谓的智慧觉醒其实是因为激活松果体后大多数人都可以查看自己的每次轮回过程中的人生记录 的影像后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在了解人人类真正的存在是灵魂体后,很多想法就改变了。面对身边每个 人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觉醒和获得智慧。而关键就是激活松果体。
菩提也可说是觉悟,因其站在第八识而说,故不能直译为觉悟。菩提有三乘菩提,即:小乘声闻菩提、中乘缘觉菩提、大乘佛菩提,大乘涵盖二乘,大乘是二乘的基础。南无阿弥陀佛!
菩提,是佛教一个常用的名词。 其大义为“觉悟”,也可以解为“智慧”等相类似的含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 菩提形象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5,什么是菩提

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而佛陀,即是获得菩提的觉者。以下简单介绍「菩提」-- 「菩提」,梵语boddhi,是觉、智、知的意思。广义来说,系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的智慧;也就是佛、缘觉、声闻各於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偏智、无上菩提。简单来说,即开悟的智慧。有关佛的菩提,据《大智度论》载,菩萨於发心之后,须经五阶始得无上菩提,称为五菩提,即∶1.发心菩提--在无量生死之中,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发心者。2.伏心菩提--为制伏烦恼、降伏其心而行般若波罗密者。3.明心菩提--为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而行般若波罗密者。4.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罗密中得方便力,亦不执著於般若波罗密,灭一切烦恼,得无生法忍,出离三界,而到一切智者。5.无上菩提--坐於道场,断尽诸烦恼,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又《法华经论》於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的十种三法之一,即∶1.实相菩提--了悟实相真理之真性菩提,又作无上菩提。2.实智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又作清净菩提。3.方便菩提--了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又作究竟菩提。以上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另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1.执著自我2.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3.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种离菩提障或三远离心;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一般大乘修行者上求无上菩提,称作「菩提萨 」,略称「菩萨」。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40724.htm
彗能曾作过一首诗..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什么是;菩提(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参考资料:佛学大词典

6,佛说的菩提是什么

佛说的“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的意思。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据大智度论,菩提有五种:  1、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2、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3、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4、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5、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1.【菩提】 (术语)Bodhi,旧译为道,新译为觉。道者通义,觉者觉悟之义。然所通所觉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盘,断烦恼障而证涅盘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为之诸法,断所知障而知诸法之一切种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于此二者,故谓之大菩提。智度论四曰:菩提名诸佛道。同四十四曰: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注维摩经曰:肇曰:道之极者,称曰菩提,秦无言以译之。菩提者,盖是正觉无相之真智乎。止观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称道。大乘义章十八曰:菩提胡语,此翻名道。果德圆通,名之为道。安乐集上曰: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唯识述记一本曰: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2.【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3. 【菩提树】 (植物)Bodhidruma,又Bodhivr!ks!a,释尊于此树下成道,故名菩提树,译曰道树,又云觉树。然此树之本名,法苑珠林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As/vattha,西域记八云毕钵罗树(Pippala)。见毕钵罗条。谓贝多罗为菩提树者误也。酉阳杂俎曰:菩提树出摩伽阤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伽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娑。至显庆五年,于寺立碑,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拨梨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树。翻译名义集曰: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广东新语曰:诃林有菩提树,萧梁时智药三藏自西竺持来。今大可百围,作三四大柯,其根自上倒垂以千百计,大者合围,小者拱把,岁久根包其干,惟见根而不见干。叶似柔桑,二月凋落,五月而生,僧采而沤之,惟余细筋如丝,霏微荡漾,比于纱谷,俗谓之菩提纱是也。按诃林即今番禺之光孝寺,寺有西番诃黎勒树,故名。粤东笔记曰:菩提树子,可作念珠。面有大圈,文如月周罗,细点如星。谓之星月菩提。光孝寺志曰: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夜,飓风吹倒。陈中丞大文命工培护。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南华接一小枝归,植旧地。今扶疏犹昔。雷州府志曰: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案菩提树为常绿亚乔木,多产于粤东,高二丈余。叶卵形,端甚尖长,花隐于花托中。实圆质坚不朽。今琼山县谓之金刚子。亦可作念珠。 4.【菩提萨埵】 (术语)Bodhisattva,同菩萨。大日经疏一曰:菩提萨埵,阿阇梨云:具据正义当云菩提索多,此索多者,是忍乐修行坚持不舍义也。然声明有如是法,若论文字,其义虽正,音韵或不流便者,得取便安之。故世论师谓为萨埵,传习者随顺其辞。(参见:菩萨) 5.【菩提心戒】 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是三昧耶戒的别名。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文章TAG:什么  是什么  什么是菩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