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舞毒蛾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搜一下:舞毒蛾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舞毒蛾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求问雌雄差异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松针黄毒蛾学名舞毒蛾,又称吉普赛蛾。雌雄两性差异极大,以至于人们往往会把它们误认为是两种不同的蛾类昆虫。雄蛾与雌蛾相比显得很渺小,完全没有“男子汉”的形体气派。雄蛾体褐棕色,前翅浅黄色布褐棕色鳞;后翅黄棕色。雌蛾的身材高大而壮实,体色浅淡,前翅与后翅都接近黄白色,显得高贵而雅致。正是由于外形体色上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它们成了一对不相配的“夫妻”。

求问雌雄差异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3,舞毒蛾怎么会自行消失呢

舞毒蛾是一种极难扑灭的森林害虫.以橡树叶为食.大面积虫害人类难以防治.1981年.美国东北部的大片橡树林在一周内被舞毒蛾幼虫啃个精光.可是.到了1982年.当地的舞毒蛾突然销声匿迹.而橡树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橡树叶子在受到舞毒蛾幼虫啃食之后.新叶子中会产生一种能与害虫胃里的蛋白质发生结合的单宁酸,当害虫再次捕食幼叶时.舞毒蛾幼虫会因消化不良而“饿死。
橡树叶子在受到舞毒蛾幼虫啃食之后,新叶子中会产生一种能与害虫胃里的蛋白质发生结合的单宁酸,当害虫再次捕食幼叶时,舞毒蛾幼虫会因消化不良而“饿死"。
任务占坑

舞毒蛾怎么会自行消失呢

4,这是什么虫虫

编辑词条 蛾蛾  蛾(moth)  昆虫,种类很多,形状略似蝴蝶,但腹部短粗,触角程羽状,静止时双翅平伸,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一般称毛虫,多为农业害虫。  绝大多数在夜间飞行的昆虫,约150,000多种,与蝴蝶、弄蝶组成鳞翅目(Lepidoptera)。  体大小悬殊,翅展从约4公厘至将近30公分(0.16吋至1呎左右)。适应力强,除两极外到处皆有。翅、体和足均覆以一触即落的粉末状鳞片。相较於蝴蝶,蛾体比蝶粗壮,色暗。蛾也有羽状或粗的触角。休止时翅像帐篷一样折夜蛾科(Noctuidae)夜蛾翅上的假眼叠覆盖身体,或包覆整个身体,或向两侧伸展,而蝴蝶则把翅折叠与背垂直。  生活周期与鳞翅目其他种类相似,分为4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多数种类的幼虫和成虫吃植物及及其汁液,有些吸食花蜜及血液。尤其幼虫最会破坏观赏树和灌木,甚至许多重要经济植物。蛾类幼虫中为害最烈的是螟铃(bollworm)和尺蠖(measuring worm)。有些蛾(尤其是谷蛾科〔Tinidae〕的衣绒)吃毛皮、丝和羽毛。  较有名的蛾科包括:麦蛾科(Gelechiidae),危害棉花、玉米、番茄和其他作物的螟铃就属于此科;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是森林害虫;毒蛾科(Lymantriidae),包括毒蛾以及森林害虫舞毒蛾;灯蛾科(Arctiidae)的灯蛾有许多颜色鲜艳的热带种;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包括几种有害的种类,如苹果小卷蛾和梨木食心虫;夜蛾科(Noctuidae),包括夜蛾,是鳞翅类(21,000种)最大的科;天蚕蛾科(Saturniidae),即大桑蚕,包括最大的蛾;尺蛾科(Geometridae)包括尺蠖蛾、波蛾、凤蛾和地毯尺蛾。
杨梅真是好吃,可是杨梅虫实在是很恶心。杨梅虫是果蝇的孩子,和粪蝇的孩子(蛆)是堂兄弟,羽化后就是你买杨梅时看到的飞来飞去的小果蝇。杨梅因为无皮保护,加上营养丰富,水份多,所以招虫,没办法防的,因为无毒无害,所以一般不会使用杀虫水,农药,要是你买来新鲜杨梅一个虫都没有,反而不好,说不定用过农药了,天气干燥,杨梅新鲜的时候杨梅虫相对会少些.大家买来杨梅后应及时将杨梅放到较高浓度的盐水中浸泡5-10分钟,虫子在里头缺氧,就钻出来,一颗零到数十条不等,而不应先放置冰箱内,因为低温会导致虫子死亡,而死了的虫子就是放到盐水里也泡不出来了。当然,如果你觉得杨梅虫也是营养丰富的附带美食,那就眼不见为净,不洗也能吃,因为杨梅基本是吃坏肚子的水果,最多就是对牙有点不利,吃完漱口即可。   另外,杨梅是季节性很强的水果,喜欢吃的人一般买来,盐水浸泡后放进速冻箱存着,可以吃上一阵子。

5,舞毒蛾的特征描述

成虫雌雄异型.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卵:圆形稍扁,直径1.3毫米,初产为杏黄色,数百粒至上千粒产在一起成卵块,其上覆盖有很厚的黄褐色绒毛。幼虫:老熟时体长50-70毫米,头黄褐色有八字形黑色纹。前胸至腹部第二节的毛瘤为蓝色,腹部第三-九节的7对毛瘤为红色。蛹:体长19~34mm,雌蛹大,雄蛹小。体色红褐或黑褐色,被有锈黄色毛丛。
主条目: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与“密度”不同,前者是个体的“数目”,后者是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自然状态下一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往往有着很大的起伏,但不是无限制的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与迁出率对种群密度都有影响。种群的大小有上限和下限。种群密度的上限由种群所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决定,下限不好确定,生态系统的稳态调节可以使优势生物的种群密度保持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种群密度的统计与估算方法种群密度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统计与估算方法,估算时“等可能”最为关键,不能掺入人为因素。①样方法样方法适合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例如,跳蝻、蜗牛,蒲公英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完全相等的样方,统计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均值,以此值作为被调查种群之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见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z字取样法”等。②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例如,田鼠、鸟类、鱼类等。其操作过程是: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部分个体,作上标记,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同一地点进行重捕,估算公式: 种群总数/标记个体数=重捕个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此估算方法得出的估算值倾向于偏大,因为很多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会更加难以捕获,导致“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偏小。标记时也需要注意,所用标志要小而轻,不能影响生物行动;也不能用过于醒目的颜色(比如红色),否则会使生物更加容易被天敌捕食,影响估算精确度。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幼年个体(生殖前期)、成年个体(生殖时期)、老年个体(生殖后期)的个体数目,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增长型在增长型种群中,老年个体数目少,年幼个体数目多,在图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后种群密度将不断增长,种内个体越来越多。稳定型现阶段大部分种群是稳定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结构适中,在一定时间内新出生个体与死亡个体数量相当,种群密度保持相对稳定。衰退型衰老型种群多见于濒危物种,此类种群幼年个体数目少,老年个体数目多,死亡率大于出生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恶性循环,种群最终灭绝,但也不排除生存环境突然好转、大量新个体迁入或人工繁殖等一些根本扭转发展趋势的情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种群的空间格局大致可分为3类:均匀分布uniform) 均匀型分布,指种群在空间按一定间距均匀分布产生的空间格局。根本原因是在种内斗争与最大限度利用资源间的平衡。很多种群的均匀型分布是人为所致,例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均匀分布。自然界中亦有均匀型分布,例如,森林中某些乔木的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random)随机型分布,是指中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在环境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的情况下,才易产生随机分布。例如,森林地被层中的一些蜘蛛,面粉中的黄粉虫等。 集群分布clumped)  成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是:⑴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⑵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⑶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成群分布又可进一步按群本身的分布状况划分为均匀群、随机群和成群群,后者具有两级的成群分布。

6,有没有舞毒蛾姬小蜂的资料

舞毒蛾 [中文名] 舞毒蛾 [别名] 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学名] Lymantria dispar L. [异名] Ocneria dispar Linnaeus [ 目 ] 鳞翅目 [ 科 ] 毒蛾科 [ 属 ] 毒蛾属 [寄主] 苹果 柿 梨 桃 杏 樱桃 板栗 橡 杨 柳 桑 榆 落叶松 樟子松 栎 李 桦 山楂 槭 柿树 椴 云杉 马尾松 云南松 油松 桦山松 红松 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特征描述]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卵:圆形稍扁,直径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刺桐姬小蜂目前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留尼汪、美国夏威夷、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台湾南部2003年发现后,现已传遍全岛,造成台南和台东地区刺桐大量死亡。 刺桐姬小蜂是2004年定名的新种害虫,在我国大陆是新记录,在我国台湾被认为是继红火蚁之后的又一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刺桐姬小蜂在我国的发生至少有2-3年的时间。近年来在新栽植的植株上发生和危害严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 刺桐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我国广东等一些省份从境外大量引进了一些能开花的刺桐属植物,用于园林绿化。调查发现,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引进植株。 分类地位:刺桐姬小蜂属于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寄 主:据报道,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erythrinaindica、杂色刺桐e.variegata、金脉刺桐e.variegata var.orientalis、珊瑚刺桐e.coralloides、鸡冠刺桐e.cristagalli、e.fusca、e.sandwicensis。根据初步调查,在深圳市种植的杂色刺桐、鸡冠刺桐、龙牙花e.corallodendron和金脉刺桐等四种刺桐属植物上发现该虫。 危害症状: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环状节1节: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黑褐色, 有3—5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前缘带基部到中部具刚毛1根,翅室无刚毛,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痣脉:后缘脉:3.9—4.1:2.8—3.1:0.1—0.3。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 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5倍;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生物学特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刺桐姬小蜂目前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留尼汪、美国夏威夷、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台湾南部2003年发现后,现已传遍全岛,造成台南和台东地区刺桐大量死亡。 刺桐姬小蜂是2004年定名的新种害虫,在我国大陆是新记录,在我国台湾被认为是继红火蚁之后的又一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刺桐姬小蜂在我国的发生至少有2-3年的时间。近年来在新栽植的植株上发生和危害严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 刺桐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我国广东等一些省份从境外大量引进了一些能开花的刺桐属植物,用于园林绿化。调查发现,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引进植株。 分类地位:刺桐姬小蜂属于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寄 主:据报道,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erythrinaindica、杂色刺桐e.variegata、金脉刺桐e.variegata var.orientalis、珊瑚刺桐e.coralloides、鸡冠刺桐e.cristagalli、e.fusca、e.sandwicensis。根据初步调查,在深圳市种植的杂色刺桐、鸡冠刺桐、龙牙花e.corallodendron和金脉刺桐等四种刺桐属植物上发现该虫。 危害症状: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环状节1节: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黑褐色, 有3—5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前缘带基部到中部具刚毛1根,翅室无刚毛,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痣脉:后缘脉:3.9—4.1:2.8—3.1:0.1—0.3。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 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5倍;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生物学特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舞毒蛾 [中文名] 舞毒蛾 [别名] 秋千毛虫,苹果毒蛾、柿毛虫 [学名] Lymantria dispar L. [异名] Ocneria dispar Linnaeus [ 目 ] 鳞翅目 [ 科 ] 毒蛾科 [ 属 ] 毒蛾属 [寄主] 苹果 柿 梨 桃 杏 樱桃 板栗 橡 杨 柳 桑 榆 落叶松 樟子松 栎 李 桦 山楂 槭 柿树 椴 云杉 马尾松 云南松 油松 桦山松 红松 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 [特征描述] 雄成虫:体长约20毫米,前翅茶褐色,有4、5条波状横带,外缘呈深色带状,中室中央有一黑点。 雌虫:体长约25毫米,前翅灰白色,每两条脉纹间有一个黑褐色斑点。腹末有黄褐色毛丛。
刺桐姬小蜂 刺桐姬小蜂属植食性昆虫,繁殖能力强,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代。该虫危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杂色刺桐、金脉刺桐、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受到危害的植株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等症状,严重的出现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刺桐姬小蜂目前主要分布于毛里求斯、留尼汪、美国夏威夷、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台湾南部2003年发现后,现已传遍全岛,造成台南和台东地区刺桐大量死亡。 刺桐姬小蜂是2004年定名的新种害虫,在我国大陆是新记录,在我国台湾被认为是继红火蚁之后的又一重大外来有害生物。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刺桐姬小蜂在我国的发生至少有2-3年的时间。近年来在新栽植的植株上发生和危害严重,主要发生在城区和近郊。 刺桐属植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优良的乡土树种和重要的药用植物。近年来,我国广东等一些省份从境外大量引进了一些能开花的刺桐属植物,用于园林绿化。调查发现,刺桐姬小蜂主要危害引进植株。 分类地位:刺桐姬小蜂属于姬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胯姬小蜂属quadrastichus。 寄 主:据报道,刺桐姬小蜂仅为害刺桐属植物,如刺桐erythrinaindica、杂色刺桐e.variegata、金脉刺桐e.variegata var.orientalis、珊瑚刺桐e.coralloides、鸡冠刺桐e.cristagalli、e.fusca、e.sandwicensis。根据初步调查,在深圳市种植的杂色刺桐、鸡冠刺桐、龙牙花e.corallodendron和金脉刺桐等四种刺桐属植物上发现该虫。 危害症状:刺桐姬小蜂严重为害刺桐属植物,造成叶片、嫩枝等处出现畸形、肿大、坏死、虫瘿,严重时引起植物大量落叶、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较雄成虫大,体长1.45-1.60mm,黑褐色,间有黄色斑。单眼3个,红色,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浅棕色,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3-1.6倍;环状节1节:索节3节,各节大小相等,侧面观每节具1-2根长与索节相近的感觉器,每根感觉器与下一索节相接: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黑褐色, 有3—5根短刚毛,中间具一凹形浅黄色横斑。小盾片棕黄色,具2对刚毛,少数3对,中间有2条浅黄色纵线。翅无色透明,翅面纤毛黑褐色,翅脉褐色,亚前缘带基部到中部具刚毛1根,翅室无刚毛,后缘脉几乎退化,前缘脉:痣脉:后缘脉:3.9—4.1:2.8—3.1:0.1—0.3。腹部背面第一节浅黄色,第二节浅黄色斑从两侧斜向中线,止于第四节。前、后足基节黄色,中足基节浅白色,腿节棕色。 雄成虫体长1.0—1.15mm,头和触角浅黄白色,头部具3个红色单眼,略呈三角形排列。复眼棕红色,近圆形。触角柄节柱状,高超过头顶;梗节长约为宽的1.5倍;索节4节,第1节小于其它各节,无轮生刚毛;棒节3节,较索节粗,长度与2、3索节之和相等,第1棒节长宽相当,第2棒节横宽,第3棒节收缩成圆锥状,末端具1乳头状突。前胸背板中部有浅黄白色斑。小盾片浅黄色,中间有2条浅黄白色纵线。腹部上半部浅黄色,背面第一、二节浅黄白色。足全部黄白色, 生物学特性: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该虫繁殖能力强,成虫羽化不久即能交配,雌虫产卵前先用产卵器刺破寄主表皮,将卵产于寄主新叶、叶柄、嫩枝或幼芽表皮组织内,幼虫孵出后取食叶肉组织,叶片上大多数虫瘿内只有1头幼虫,少数虫瘿内有2头幼虫:茎、叶柄和新枝组织内幼虫数量可达5头以上。幼虫在虫瘿内完成发育并在其内化蛹,成虫从羽化孔内爬出。该虫生活周期短,1个世代大约1个月左右,1年可发生多个世代,世代重叠严重。

文章TAG:舞毒蛾  短文  给我  我们  舞毒蛾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