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四时田园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农民非常忙碌的夏天,白天,在稻田里除草,晚上还忙于打麻将线。没有白天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农村男性和女性都有自己的工作,不管云天或纺织品或做家务的,大家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闲置。虽然年幼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搞的农业纺织等劳动,但也有像大人一样学习,学习种瓜以下附近的桑椹树的树荫下。

四时田园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

2,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等六首诗内容都跟 有关都是围绕

都是围绕山水田园风景这个主题来写的
借景抒情。景物。主题不知道。老师未说。
借景抒情 田园风光
《诗经》分为风、雅、颂。 古诗讲究押韵、现代诗自由次也叫“长短句”跟“景物”有关都围绕(景物)来写的
春夜喜雨:好雨似乎懂得适应季节,春天里草木发芽生长,细雨随着微风悄悄地在夜里下着,使万物受到滋养。天上乌云密布,乡下的小路全都黑沉沉的,只有江上的小船上灯火一闪一闪的。第二天早上,到处是湿漉漉、红艳艳的一片,沾着雨水的鲜花装点着成都市。诗经·采薇节选: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农业)......(农村境域和农夫生活)

诗经采薇春夜喜雨等六首诗内容都跟 有关都是围绕

3,谁给我写一篇农村的夜晚

我的老家在农村,那是一个另人留恋的地方。那一座座就像漂浮在海上的绿岛似的。那些河边的村落,隔几个是一个,隔几个是一个,活像一串正长个儿的大西瓜。这村人家甚多,都是平屋,一字儿排。 农村的夜晚真安静啊!闪烁的新月,柔和而多情地窥探着一座被丛林掩蔽的山村。田野躺在月光下面,就静静地睡着。月光下映衬着重重叠叠的山峦。海底里浮动起来的白雾,在银光里清晰可见。树枝以明净的天空为背景,勾画出种种奇妙的图案。群山向天边延伸,尽量地展示宇宙的博大和辽远。 夜,是那么安静啊! 天空像一匹柔美的蓝色绸缎,一轮玉盘似的满月,把它那皎洁的光华洒向人间。没有鸟叫,水塔旁边的荔枝数,看上去像颜色并不那么深的背景上的一道墨痕。南风像一个梦者似的在黑暗中盲目地飘荡。天上的星星,想用不眨眼的警惕的眼光,穿透黑暗,来窥测深奥的秘密。瞧!咱农村是不是安静得让人寂寞
初春的乡村,寒气还是逼人,农村的夜来的早,当最后一抹斜阳也落在地平线下,草垛旁边散了群的爷们回家了。女人用洋火划着了灶里的柴禾,慢腾腾炊烟从烟囱里飘出,缓缓地向天空散去,村庄里到处能闻到柴草燃烧后那种淡淡的香味,里面掺杂着饭香。一家人围着炉子吧嗒吧嗒的吃没人说话。偶尔揽霸食(贪吃)的小孩子呼风卷残云似的噜呼噜的喝着小米粥,直吃得热汗腾腾连连打着饱嗝目光才移开了饭盆。入夜的农村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没有夏日里走乡串户的说书人,没有城市里面的霓虹灯,平日里热闹的十字路口也冷清了,村大队唯一的电视也没有了孩子们的喧闹声,男人们吧嗒吧嗒的抽了最后一根烟在女人的埋怨声中熄灭了灯。唯一贴着红双喜的窗前还有昏红的烛光。夜静的出奇,清冷如水月光像一个银盘,洒了一地白光。抬起看看天上的月亮,不知道是口中的寒气遮住了眼镜片还是视力更加近视了,朦朦胧胧的夜和皎月凝冻在夜空。夜空干干静静的。地面被月亮照的发白,像一面刚擦过的镜子,天空上挂着的星星有几个,他们的影子都倒影在地上。偶尔,像少女围巾娟纱一样的云头也不回使得溜走了,还没出洞寻找食物的田鼠也都双目怯视着大地。冬眠的动物和虫子还没有到第二次进食。他们也都屏息敛气。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偶尔的一阵风刮来伸出低面的野草的枯叶,和细弱的秃枝无力的摇了摇头。独自一个人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月亮好象挂在原来的地方,一寸也没移动。但月面己不那么明净,变得朦胧了。夜空的蓝色加深了。偶尔几声汪汪的狗吠,狗吠声过后,愈加沉寂。起风了初冬的寒风到脸上显得更加的寒冷,拉了拉衣领。。。。。。。
农村的夜晚是恬静的。 皱纹静静的,只有够不时嚎儿几下。远山像在沉睡,像朵凝固的黑云。周围的人家都亮着灯,却听不见里面的喧闹。农村的夜晚是美丽的。 天空一片深蓝,月亮像摔破的盘子,钉在天幕上。一颗星星闪烁着光芒,对着群山微笑。群山后面隐藏着一个太阳,那块天空发出橘黄的光芒,煞是好看。公路像一条乌黑的带子,伸向远方。风吹拂着脸,拨弄着衣服,旁边的窗子投射出五颜六色的光,有蓝的、白的、黄的……在另一边的田野,小水道里水淙淙地流着,那墨绿的田野像宝石镶嵌在大地上。农村的夜晚是一副静止的画,它是大自然的杰作。
你多大啦

谁给我写一篇农村的夜晚

4,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词鉴赏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同时,由于他对农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对农民遭受官府和乡村地主的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困苦,在这些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它从侧面着笔, 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绸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 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做为例子, 照应到第二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指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做主”。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做”。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绩麻”的劳动去了。虽然不会,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末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末,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 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古诗词鉴赏 南宋诗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写农村景色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有名的。四时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各个时期的自然景色和农民劳动生活,做了比较细腻的描写, 读来意趣横生。同时,由于他对农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对农民遭受官府和乡村地主的剥削,以及他们生活的困苦,在这些诗中,也有一定的反映。这是那些组诗中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个小场面。它从侧面着笔, 反映出农村中的紧张劳动气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场面是这样展开的,初夏,小农忙的季节。水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已经长起来了,稗草也伴随而生。这时该要耘田,即除草了。“昼出耘田”, 白天下田去除草,这在当时是男人们干的活。 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产。当时,种棉的技术还没有在中国广泛传播,穿衣是靠养蚕和种麻。阔气人穿丝绸品,穷苦人穿粗麻布。麻布的制作过程,是在把苎麻收割以后,沤在水里, 除去表皮:抽出纤维,晒干,然后搓捻成线,这叫做“绩麻”,再织成布。妇女在白天干完别的家务劳动,到晚上就“绩麻”。耘草和绩麻,做为例子, 照应到第二句的“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从诗中人物的口吻来说,自然指年轻人。诗意说:村庄里,男男女女,都不得闲。“当家”, 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这里的意义,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当家做主”。除了正在劳动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还有另一种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们。他们却以另一种方式也投入生产的热潮中了。“童孙”,指更晚一辈的小孩子们。这些小娃娃们,还没有劳动的本领,不会耕也不会织。注意“未解”这个词,是“不会做”。如果会,也就参加“耘田”、“绩麻”的劳动去了。虽然不会,他们却也不闲呆着。那末又干什么呢?农村的孩子嘛, 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于的农业活路,而且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于是三三五五,在桑树下面,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种瓜呢。这是农村中常见的事情,却具有特色。在这里,不能参加劳动的小孩子们尚且这样,那末,正在担当劳动重担的成年人又是怎样忙着生产呢? 童孙种瓜的描写,虽然是从侧面着笔,却不是陪衬,而是深入。这样写, 在艺术上散发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热烈的劳动生产的图景,使诗的语言,留下了强烈的韵趣。
楼上大哥,我才改,你就抄上了吗?把错的都抄比了呀,可悲! 夏,原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夏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描写的应该是春末夏初时节 宋 - 范成大 - 四时田园杂兴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①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②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译文: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已长肥了。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现在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残朵;一眼望去,却是雪白的麦花。正午时分,太阳高高在上,篱笆影子随着太阳升高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四周静悄悄的,只有蜻蜓和蝴蝶飞过.

5,怎样描写老鹰

驯养猎鹰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尤其在西北地区的回族群众中间,这一传统至今仍然风行。 在青海省大通县,就有一位远近闻名的鹰“把式”——尕河州。年逾八旬的这名鹰“把式”几乎把一生的精力倾注在了好鹰,玩鹰上。在他那里,你可以从他娓娓动听的描绘中,真切体验一回驯鹰渔猎带来的无穷乐趣。 据老人讲,每年秋天,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过后,草木开始凋零,候鸟南翔,便到了捕抓猎鹰的时节,鹰好家们纷纷准备好捕抓猎鹰的家当进山,在崇山峻岭中搭起简陋的窝篷,静静等候向南迁徙的猎鹰,在翅首的期待之中;开始享受一年中玩鹰带来的无限快乐的时光。 捕抓猎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插架,一般在较高的山巅用杆栽上鹰栖息的架,绾上绳扣;另一种方法是在山顶上的平缓处,溜一排网;网下栓一支鸽子作诱饵,捕鹰人在离网大约5—10米处用树枝、蒿草搭一间小屋棚,藏于其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天空,一发现有鹰盘旋,便用栓在鸽子身上的细绳拽动鸽子振翅,饥饿的雄鹰见到此情形,便会立刻俯冲下来,待跌到网心时,捕鹰人眼疾手快,迅速拉网,鹰就被罩住,即便它怒目暴瞪,也难于逃脱。民间有俗语:“天上的鹰鹞拿食哄”,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猎鹰有苍鹰(俗称兔鹰)和山鹰(俗称鸡鹰)两种,兔鹰凶猛有力,善于捕兔,鸡鹰体小敏捷,善于捕雉,都因其雄健威武的气派,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奋扬威武的象征。 每当捕到一只鹰,鹰好家们都会喜出望外,欢天喜地地回家,精心栓上早己准备好的用麝或鹿皮做成的“勒草”,在勒草另一边系一条用以栓鹰、长约五只左右的细皮绳,再给鹰带上声音清脆的铃铛,架鹰上臂,好不威风!随后给喜爱的尤物取个悦耳动听的名字:“金边白露花”、“鹞毛吉心翮”、“靠山红”、“麻疙瘩”……真是不胜枚举。正如鹰好家们所言——快乐是一种过程。的确,不论是捕鹰,驯鹰,还是放鹰猎兔;整个过程充满着快慰。 驯鹰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驯鹰有两个步骤,首先是“熬鹰”。一个“熬”字,便可管窥出驯好一架鹰的艰难,驯鹰的好把式把鹰架在手臂上,须臾不敢怡慢,不分白天黑夜连续七、八天,让野性暴戾的鹰完全忘却它曾经生活的深山老林,渐渐和它的主人熟悉、亲近……。而后,拿来鲜肉等食物,诱其跳架,随着时间的推移,鹰跳架的距离也逐渐拉开,待到驯鹰基本成功时,主人在几十米,其至百米以外的地方拿食物叫喊鹰名,猎鹰便会义无反顾地飞向主人,讨得食吃。俨然亲密无间。在驯鹰过程中,鹰把式们还要时常给鹰“带珠”——一般用绵麻或羊毛之类的纤维状物缠成半个人姆指大小的珠子,也有用萝卜削成的,塞进鹰肚,用于打消鹰腹内的积食和消除鹰身上多余的脂肪,以便使身体敏捷。珠在鹰体内循环一夜,大约第二天拂晓时便会吐出。这种回了珠的鹰异常饥饿,一见猎物就会不顾一切拼搏。民间有俗语:“鹰饱不抓兔”。即由此而来。 放鹰是鹰把式们最快乐的时候。初冬时节,皑皑白雪覆盖大地,正是猎兔的好时节。鹰把式们常常会结伴而出,在踏雪猎兔的角逐中,尽享儿子娃娃纵横开地的无限豪情。俗话说:“见了鹰抓兔,庄稼买卖没心做”。说的就是猎人狩猎时那种愉快的心境。 猎场如战场,这话可一点不夸张。架鹰人齐刷刷站在半坡,眼珠盯着前方,透出一股杀气,坡下是打草惊兔的人,手持刺木杠儿左右搜寻,吆喝着徐徐前行。“起来了!起来了!”随着打草人的一声声惊呼,枯草丛中箭一般窜出一只兔子,猎人高举起手臂,猎鹰见兔立刻腾空而起,平展双翅,擦着山坡如离弦之箭般俯冲下去,利爪紧紧攥住兔子背上,当惊恐的兔子回头的刹那,一只利爪顺势揪住兔头,尖喙连啄;并不停地啁啁鸣叫,似在呼唤主人前来收取猎物;真是扣人心弦。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段段魅力四射的故事。相传有一年轻人,痴爱猎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为了得到一架他钟爱的鹰,他不惜用家里的三间大房换回来,又用坑上铺的一条大砂毡换了一只鹰铃,无奈天不随人愿,他在急躁的心绪驱使下想尽快一享猎兔的快感,在鹰还没有驯好时,便出去一试,结果随着一声呛啷啷的铃铛声,他的猎鹰直击长空,一去不返,痛苦无奈之余,这位青年面对蓝天长叹:“三间大房上青天,*子上还拉了一条大砂毡!”由此可见,这位仁兄爱鹰真是爱到了极致。 千百年来,驯鹰猎兔的传统构勒出了广大回族群众生活的一幅独特风情画卷。有“花儿”这样唱到: 尕拉鸡飞了(者)鹰没飞 鹰飞(哈)铃铛儿响(哩) 身子回了(者)心没回 心回(哈)眼泪咋这么淌(哩) 不仅如此,驯鹰猎兔的风俗也融入到了其他诸多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面。也由此而生发出许多蕴含丰富哲辩思维的俗语:“不见兔子不撒鹰”(比喻做事要有目的性)“鹰要吃肉,兔要惜命”(嘲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者)“鹰飞得再高,影子还在地上……”等等。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始,朝庭和民间驯养猎鹰之风日盛,因此以鹰为题的诗文层出不穷,并有不少佳句流传至今。例如:杜甫的“万里寒空只一日,金眸玉爪不凡材”,力赞了鹰的形美与善飞;柳宗元的“凛然空翻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声情并茂地状出了鹰的敏捷与磅礴气势;而耿炜的“举翅云天近,回眸燕雀稀”则描绘出雄鹰凌空搏风,杀气森森的威慑之貌;最有名的当属王维摩《观猎》中“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千古名句了。 冬去春来,伴随北飞的声声鸟鸣,玩鹰也渐近尾声,鹰把式们会用心把驯养了一个冬季的猎鹰喂饱,让它重回自然,待到来年再相叙后话。 津津乐道了整整一下午,尕河州老汉仍然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般复述他那些传奇一般的“鹰经”。虽然年纪已八十有三,但他仍然神采奕奕、斗志昂扬。好鹰使他好出了一副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他风趣地说:“架着鹰在山野田间穿梭,总觉得浑身是劲,和年轻人不相上下。”真叫人叹服不已…… 一阵秋风拂过,老汉手臂上的猎鹰环视四周,跃跃欲飞,并不时地扑楞楞展开双翅,摔得带在它身上的铜铃铛呤呤作响。
鬼才知道
鹰是隼形目猛禽的典型代表,种数很多,在我国最常见的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 苍鹰(Accipier gentilis)俗称鸡鹰或黄鹰。雄鸟体长约半米,雄鸟体形较雌鸟小,从头部到前部为灰黑色,眼后为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下体白色,杂有数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横斑。雌鸟上体及翼表面为灰褐色,眉纹白而杂以褐纹,下体白色,体下面有纵斑。苍鹰在飞翔时,翼短而宽,先端圆,尾较长。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在飞翔时翼保持水平状。扇翅速度较其它大型鹰类快。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云南、广东、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以及我国的小兴安岭等地。此鸟嗜食鼠等,对农业有益。幼鸟常被驯养作为猎鹰,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鸟。 雀鹰(Accipiter nisus)俗称鹞子,体形比苍鹰稍小,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晰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6,辛弃疾写的西江月诗句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张忠纲)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张忠纲)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2007年05月30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一】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风景优美,所谓“溪山一片画图开”(辛弃疾《鹧鸪天 黄沙道中即事》)。辛弃疾在其附近建有书堂,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辛弃疾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在任湖南转运副使期间,他曾奏进《论盗贼札子》,为民请命,历数百姓“嗷嗷痛苦之状”,指出“官逼民反”的事实,大声疾呼朝廷要“以惠养元元为意”。他在罢官闲居以前就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以稼轩名,自号稼轩居士。而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以至农村的一事一物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因而他对农民的疾苦很关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风调雨顺,老百姓不致饿肚子了,他也感到很高兴。在这些农村词中,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市朝”对立起来的。“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清平乐 题上卢桥》)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岳池农家》)。正是在这种复杂感情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 这首《西江月》写的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所经历的一个片段。在一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一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树枝还籁籁作响呢!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根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里鸣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我们的词人踽踽独行于黄沙道中,耳听着蝉鸣鹊叫,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水国的骄子们似乎很理解我们词人欢悦的心情,于是为他奏起了欢快的交响曲。就从这青蛙的一片合唱声中,我们的词人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令人心旷神怡的,他全部身心都沉浸在江南夏夜的舒适之中,于是情不自禁地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何况是江南的盛夏天气呢!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浮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四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爿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它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这幅江南山村月夜图,作者是运用哪些艺术手段来表现的呢?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西江月》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厌韵。这首《西江月》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西江月》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 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张忠纲)

文章TAG:农业  怎么  四时  田园  农业的夜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