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西瓜虫的原名

西瓜虫的原名(学名)叫:鼠妇。

西瓜虫的原名

2,西瓜虫的特点

西瓜虫又称鼠妇,潮虫,属无脊椎动物,截肢动物门,假壳钢,潮虫亚目
西瓜虫?

西瓜虫的特点

3,什么是西瓜虫

老百姓俗称的潮湿虫就叫西瓜虫。
长得像西瓜的虫子
鼠妇又叫西瓜虫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受到外界刺激就会缩成一个球状故名西瓜虫
学名:鼠妇

什么是西瓜虫

4,我们俗称的西瓜虫学名叫什么

鼠妇鼠妇又称“潮虫”,在南方也叫“西瓜虫”、“团子虫”,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成体长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显著,呈灰褐色、灰蓝色;常能卷曲成团,是草食的陆栖类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第一触角短小,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但它们都需生活在潮湿、温暖以及有遮蔽的场所,昼伏夜出,具负趋光性。不像昆虫和蜘蛛那样高度适应于陆地上生活,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在田间,主要为害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常见的种类有潮虫科、鼠妇科、球鼠妇科等代表动物。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为了采集的方便,我们经过一番努力后发现,如果把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相对潮湿就可以。一个月左右开始采集,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湿土最好是富含有机质,颜色以黑色最佳,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图片 http://baike.baidu.com/pic/8/1149340639951438.jpg

5,俗名西瓜虫到底是什么东西

西瓜虫学名 Armadillidiμm vulgare Latreille 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目,鼠妇科。 别名 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 寄主 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 为害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断垄,为害草莓时把浆果吃成孔洞;瓜类幼苗绿色部分受害后常不生蔓。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4mm,体宽5—6。5mm,长椭圆形,共13节,灰褐色,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节,各节具1对足,腹部具7对腹足,尾节末端为两个片状突起。雌成虫体背暗褐色,隐约可见黄褐色云状纹,每节后缘具白边,雄虫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黄褐色。初孵幼虫白色,半透明,长约1.3一1.5mm,宽0.5一0.8mm,后逐渐变深,形态与成虫近似,仅大小、体色不同。 生活习性 该虫胎生繁殖,离开母体即可自由活动取食,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身体增大,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皮,每雌可繁殖110头,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约经1—2.5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经1年成熟,多发生在阴暗潮湿墙角或石头、土块下,夜出为害,以晚上21—22时、清晨7—8时活动最盛,阴天也出来活动,幼苗及贴地果易受害,对圈肥及腐草有趋性,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受惊后立即卷缩成“西瓜”状。
蜱虫(念pí,二声)俗称草爬子、扒嫉、瘦牛叮(意即牛都能被叮瘦),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 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危害】   1、有小手指甲盖那么大小吧,掉到人身上后往身上钻,钻到大脑就完了   2、蜱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在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   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   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6,西瓜虫的身体有几节足有几对它有耳朵吗

西瓜虫共13节,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对足,腹部7对腹足,没有耳朵。西瓜虫生活在潮湿的陆地.该虫胎生繁殖,离开母体即可自由活动取食,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身体增大,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壳,每雌可繁殖110头,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阴天也出来活动,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受惊后立即卷缩成“西瓜”状。西瓜虫主要危害西红柿、油菜等。症状成、幼虫危害叶片,造成缺棵,重者可食光叶肉,仅剩叶脉、叶柄。成体长9~15毫米,从褐色、灰蓝色,各背甲边缘为黄白色。多发生在沿海地区,在大连二年发生1代,以成体或幼体在地下越冬,翌年3月大量出现,此时正值菜苗阶段。扩展资料西瓜虫的价值:西瓜虫主治产妇尿秘,撮口脐风,风牙疼痛等病,此还有利咽止痛,破瘀利水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术后疼痛,牙痛,口腔炎,鹅口疮,咽喉肿痛,小便不利,闭经等。西瓜虫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生长,只用在养殖池里铺上麦秸就可以了,它的胃口非常好,不挑剔食物,麸皮、野草、菜叶、瓜皮等都是它的美味,饲养技术不复杂,非常好饲养。它繁殖速度非常快,一只母虫一次繁殖幼虫100只左右。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瓜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妇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汝州:两个庄稼汉西瓜虫里捡“金蛋”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一14mm,体宽5—6。5mm,长椭圆形,共13节,灰褐色,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节,各节具1对足,腹部具7对腹足,尾节末端为两个片状突起。雌成虫体背暗褐色,隐约可见黄褐色云状纹,每节后缘具白边,雄虫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黄褐色。初孵幼虫白色,半透明,长约1.3一1.5mm,宽0.5一0.8mm,后逐渐变深,形态与成虫近似,仅大小、体色不同。只要没脊椎的东西都没耳朵,鼻子。西瓜虫只有听觉感受器,没有单独的听力器官,因此也就没有耳朵的
胸部分7个环节,每节有同形等长的足1对;第一胸节前缘延向头部前边,后侧隅向后突出,第二至第七各节侧突不显著。腹部小,分为5个环节,第一及第二腹节狭,第三至第五腹节侧缘整齐而圆。尾肢扁平,外肢与第五腹节嵌合齐平。后7对胸肢变成步足,没有耳朵
西瓜虫学名 Armadillidiμm vulgare Latreille 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等足目,鼠妇科。别名 鼠妇;俗称 潮虫。分布中国各地。寄主 在田间主要为害瓜类幼苗和十字花科蔬菜幼芽、嫩根及草莓等浆果。喜食油菜、芥菜、小白菜、番茄、黄瓜、南瓜、瓠瓜、大豆、豇豆、苋菜、空心菜、莴苣等叶片及食用菌等。 为害特点 为害幼芽、嫩根造成缺苗断垄,为害草莓时把浆果吃成孔洞;瓜类幼苗绿色部分受害后常不生蔓。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一14mm,体宽5—6。5mm,长椭圆形,共13节,灰褐色,头部具1对线状触角;胸部8节,各节具1对足,腹部具7对腹足,尾节末端为两个片状突起。雌成虫体背暗褐色,隐约可见黄褐色云状纹,每节后缘具白边,雄虫较青黑。卵近球形至卵形,黄褐色。初孵幼虫白色,半透明,长约1.3一1.5mm,宽0.5一0.8mm,后逐渐变深,形态与成虫近似,仅大小、体色不同。生活习性 该虫胎生繁殖,离开母体即可自由活动取食,取食后体壁颜色变深,身体增大,隔一段时间需钻入土中蜕皮,每雌可繁殖110头,幼虫孵化后多随雌成虫群集在一起,约经1—2.5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经1年成熟,多发生在阴暗潮湿墙角或石头、土块下,夜出为害,以晚上21—22时、清晨7—8时活动最盛,阴天也出来活动,幼苗及贴地果易受害,对圈肥及腐草有趋性,有负趋光性和假死性,受惊后立即卷缩成“西瓜”状。此外,我国还有一种西瓜虫,学名为Porcellio scaber Latreille 称球鼠妇,广布室内及潮湿之处,在田间也为害油菜等。防治方法 (1)离村庄近的菜地、塘埂沟边处应加强防治。田园内不留杂草,在田埂、垄间堆集腐草进行诱杀。(2)菜地避免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3)结合防治地下害虫喷药防治 在油菜苗期,发现虫量大时开始喷洒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或20%虫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没有耳朵
有16节身体 7对足 没有耳朵
西瓜虫有一对眼,两对触角。胸部分为7环节,每节有一对足。腹部分为5环节。它没有耳朵。别称鼠妇,潮虫。是甲壳纲的,不是昆虫纲的。 (答案是从动物学那本大学生物书得到的,不是从百度百科查的!)

文章TAG:西瓜  西瓜虫  原名  西瓜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