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桫椤树的特征

桫椤树又名树蕨、蕨树,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 据资料显示,桫椤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

桫椤树的特征

2,有一种树叫桫椤这两字怎么读

首先桫椤不是树,是蕨类植物,这两字读:SUO LUO,音(梭罗)具体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3301.html?wtp=tt

有一种树叫桫椤这两字怎么读

3,佛教所指的桫椤树是什么

据说释迦牟尼八十岁时于拘尸那拉城外桫椤双树林圆寂,因此印度寺庙广植桫椤树,我国古代寺庙中多以七叶树代替。唐殷尧藩《赠惟严师》诗云:“拟扫绿阴浮佛寺,桫椤高树结为邻”,所以桫椤树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常在桫椤树下流连,或许能悟出佛学的一些真谛。而后,沙罗树成为佛教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象征,也代表着对人生的大彻大悟与一种超然的境界。

佛教所指的桫椤树是什么

4,我国最珍贵的蕨类和被子植物

桫椤,也叫树蕨,属蕨类植物,桫椤科,是我国最珍贵的植物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幸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桫椤树茎如柱,直立向上,树高3-8米,叶柄与叶轴暗紫色,长着很密的小剌,它喜阴爱水,因此,在我国南方不少地儿的林木或溪边荫地都有生长,它的茎含淀粉,可共食用,它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观赏树,直立的树干上端,开杈出十多枝叶柄,每叶片长1-3米,三回羽状分裂,宛如一把把羽毛大伞,非常壮观!中国最珍贵的被子植物————矮牡丹分布 : 山西(稷山)、陕西(延安、耀县、略阳) 现状 : 因根皮入药,长期遭受过度采挖,现已处于濒危境地。 海拔下限(米) : 1000 海拔上限(米): 1400 形态特征: 落叶小灌木,高60—80cm。花通常单瓣,黄、红、紫或白色,花瓣基部无紫斑。矮牡丹和紫斑牡丹区别在于顶生小叶宽椭圆形或近圆形,3深裂至中部,裂片再浅裂,下面与连同叶轴、叶柄均被短柔毛,小叶柄长1—1.5厘米;花通常单瓣,黄色、紫色、红色或白色,内面基部无紫色斑块。 特性 : 分布于阴坡疏林下或沟谷两旁岩石缝中。 保护价值 : 因它可能是栽培牡丹的原植物,为珍贵的物种资源。 保护措施: 1979年延安市设立了花园屯植物管理处,对矮牡丹进行重点保护。其他产地也应采取保护措施,严禁采掘,积极繁殖。

5,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是龙血树.海南有很多野生的.
从没见过,真好看!
桫椤,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恐龙同岁呢
龙血书
百度有词条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6069.htm 我摘一段给你哈 桫椤——属蕨类植物门桫椤科,属蕨类孢子植物,又称黑桫椤、树蕨、刺桫椤、龙骨凤、笔简树等。因蕨类植物门中均为草本植物,仅桫椤科为木本植物而得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树形如蕨类,主干高3—8米,叶顶生羽状,长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状鳞片,胞子囊生于小脉分叉占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圆球形,成熟时开裂囊群下,喜潮湿温凉,云雾绕绕的环境,生长于林下,溪沟两旁,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适合生长。 一般人都知道,蕨类是草木植物,殊不知在云南的一些热带雨林中,蕨类能长成树,这种巨大的蕨类在远古时代曾遍布全球,是当时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如今成了“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笔直的树干高可达8米,1—3米长的巨大叶子从树干上伸展开来,十分雄伟壮观。 桫椤树距今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桫椤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有的独自成株,有的两三株在一起生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壮美的景观,特别是经过人工繁殖选择在适合的地方大面积栽植之后,形成的美景才称之为具有迷人的景观。 桫椤是孑遗植物中蕨类植物的代表,在植物王国里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的一个类群, 亦称为羊齿植物,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大多数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变成煤炭,现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多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极少的一些木本种类幸免于难,生存至今,桫椤便是如此,目前,桫椤已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女,它是靠藏在叶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后代,蕨类植物的孢子与常见的植物种子很不相同,常见植物的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发芽,而长成新的植株,而蕨类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后,先要萌发成一个心形的绿色扁平的原叶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独立生活,在原叶体腹面明端长着颈卵器,在它的后斗部生有精子器,称之为“配子体”,当精子成熟后,可以借助许多鞭毛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叶体上的养料,逐渐发育成胚后形成一棵新的树蕨。 回答者: 红烧小天使 - 江湖新秀 四级 4-29 16:17 桫椤不耐阳光直射,以散射光最适宜,一般生于热带雨林高大的乔木下,疏散的光照即可满足需求。 喜高温高湿环境,不耐严寒与干燥,温度需要保持在15℃以上,适宜的温度为20-30℃;喜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需要在75-90%之间为宜。 喜微酸性土壤,不耐碱性。

6,什么是椤桫树

  桫椤树又名树蕨、蕨树,为白垩纪时期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现今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据资料显示,桫椤的出现距今约三亿多年,比恐龙的出现还早一亿五千多万年,是研究植物形成、植物地理学及地球历史变迁的好材料,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故有“活化石”之称的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   桫椤——属蕨类植物门桫椤科,属蕨类孢子植物,又称黑桫椤、树蕨、刺桫椤、龙骨凤、笔简树等。因蕨类植物门中均为草本植物,仅桫椤科为木本植物而得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树形如蕨类,主干高3—8米,叶顶生羽状,长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状鳞片,胞子囊生于小脉分叉占凸起的囊托上,囊群盖近圆球形,成熟时开裂囊群下,喜潮湿温凉,云雾绕绕的环境,生长于林下,溪沟两旁,一般海拔在500—800米之间适合生长。   一般人都知道,蕨类是草木植物,殊不知在云南的一些热带雨林中,蕨类能长成树,这种巨大的蕨类在远古时代曾遍布全球,是当时恐龙的主要食物之一,如今成了“活化石”之称的桫椤树,笔直的树干高可达8米,1—3米长的巨大叶子从树干上伸展开来,十分雄伟壮观。   [编辑本段]历史   桫椤树距今有三亿多年历史,属国家八种一级重点保护植物之一,桫椤是远古草食性恐龙的主要食物,也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气候难得的“活化石”。其树形美观,叶如凤尾,有的独自成株,有的两三株在一起生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形成壮美的景观,特别是经过人工繁殖选择在适合的地方大面积栽植之后,形成的美景才称之为具有迷人的景观。   桫椤是孑遗植物中蕨类植物的代表,在植物王国里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中较低的一个类群, 亦称为羊齿植物,在远古时代,蕨类植物原本都是些高大的树木,后来由于发生种种灾难,大多数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变成煤炭,现今生存在地球上的大多是较矮小的草本植物,只有极少的一些木本种类幸免于难,生存至今,桫椤便是如此,目前,桫椤已被科学界称为研究古生物和地球演变的“活化石”。   桫椤是现存唯一的木本蕨类植物,极其珍贵,堪称国宝,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的濒危植物。桫椤不开花,不结果,没有种女,它是靠藏在叶片背面的孢子繁衍后代,蕨类植物的孢子与常见的植物种子很不相同,常见植物的种子落在适宜的土壤上就能生根发芽,而长成新的植株,而蕨类植物的孢子落入土壤之后,先要萌发成一个心形的绿色扁平的原叶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腹面生有假根,能独立生活,在原叶体腹面明端长着颈卵器,在它的后斗部生有精子器,称之为“配子体”,当精子成熟后,可以借助许多鞭毛在水中游动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合子仍吸收原叶体上的养料,逐渐发育成胚后形成一棵新的树蕨。   [编辑本段]繁殖   桫椤树是无性繁殖,那些小圆点就是桫椤树的本种孢子体,它生长缓慢,生殖周期长,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以及配子的交配都需要温和而湿润的环境。   [编辑本段]实用价值   (一)研究价值:由于桫椤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恐龙化石并存,在重视恐龙生活时期的古生态环境,研究恐龙兴衰,地质变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观赏价值:桫椤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虽历经沧桑却万劫余生,依然茎苍叶秀,高大挺拨,园艺观赏价值极高。   (三)药用价值:桫椤树干外皮坚硬,花纹美观,削去外皮的髓部可作药用,具有味辛、微苦性平、能祛风湿、强筋骨、清热止咳。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肺热咳嗽、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以及肾炎、水肿、肾虚、腰痛、妇女崩漏、中心积腹痛、蛔虫、蛲虫和牛瘟等。内茎液汗,外用可治癣症。其茎杆髓部含淀粉大约在25—30%左右,可提取淀粉代食品,其根茎具有清热解署等功效。

文章TAG:桫椤树  特征  桫椤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