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荆芥得了立枯病和枯茎病用什么药

荆芥易发生立枯病、茎枯病和黑斑病。立枯病5月上旬至6月初发生,开始茎基部有褐色斑点,以后扩大呈棕褐色,病部收缩、腐烂,表土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致使茎株倒伏枯死。预防方法是播前选地时,就应引起注意和重视,要选地势高而干燥有排水能力的土地,发病后,用可湿性克松粉剂500倍液或可湿性50%多菌灵粉剂1000倍液喷灌。茎枯病,危害茎、叶、叶柄和花穗,苗期最易感病。该病害初次感染来源多系本品种的病残组织所致,故不能连作,此外要勤检查,及时消灭发病中心,5月中下旬用1:1:140波尔多液喷洒预防,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药一次,连续三次,如发生较大面积病害,应用0.5~1.0%硫酸铜液浇灌发病中心及稍大范围的病株。黑斑病一般在5月下旬发生,危及叶片和植株茎部。发病后,要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同时用80%代锌森800倍液喷雾,每5~7天1次,连续2~3次。

荆芥得了立枯病和枯茎病用什么药

2,秧苗以得立枯病用什么药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秧苗在2~3叶期时胚乳将近耗尽,抗寒力最差,日平均气温低于12~15℃则生育受阻,抗病性显著削弱,病菌易侵入,此时若遇低温阴雨最易发生立枯病。所以,旱育秧苗2~3叶期是立枯病流行的主要时期。防治立枯病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2、适期播种,播种密度不要过大。应在气温稳定通过6℃ 时播种,不要盲目抢早。从理论上讲,播种密度以300 g/m2为宜。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农民为了节省农膜等生产成本,以及考虑到出苗率、使用插秧机等原因,往往会加大播量,即便如此,播种量也绝对不能超过500 g/m 。3、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发生。4、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倡稀插早育苗,控制温湿度不徒长。一叶一心期保持温度25~30~C尽量少浇水,第2叶期后必须使其逐渐适应寒冷条件,三叶一心期温度不超过25℃,土壤水分充足,但不能过湿。3叶期后白天应揭膜通风锻炼,夜间如果无霜冻最好也要揭膜使之经受低温,这样可以培育出抗寒力强的壮秧。积极的进行科学防治,这就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科学防治方面主要是用药剂防治为主,一旦发生病害,可以用敌克松600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一般连喷2~3次,每隔5~7天,平时一次。以上就是立枯病发病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秧苗以得立枯病用什么药

3,什么是水稻立枯病怎样防治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发病中心成锅底状黄化,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方法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防治的最佳方法是应用600倍“天达2116”壮苗灵+96%天达恶霉灵6000倍。或50%天达腐霉利+“天达2116”壮苗灵。
水稻立枯病是育秧期间威胁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旱育秧和抛秧,严重的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以致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芽腐:在种子或芽基部有白色或粉色霉层;(2)基腐: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变软;(3)卷叶黄枯:心叶卷曲逐渐萎蔫枯黄,根变褐、茎基部变褐、甚至软腐,拔苗时易连根拔起或心叶易折断,在苗床中间部分成簇成片发生;(4)青枯: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病秧先不吐水,后突然成簇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卷成绺针状,略呈青灰色,其它症状同黄枯。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目前防治立枯病仍以敌克松的效果为最好。预防浓度为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两药兑水35公斤);在3叶期出现零星卷叶或无风的早晨出现零星秧苗叶尖端无水珠时,应及时用药抢治,抢治用药浓度为300-500倍液(1两药兑水15-25公斤)进行喷雾。 *注意两点:一是对原药要进行两次稀释,先用容器对原药粉进行稀释后,再倒入喷雾器水箱进行第二次完全稀释;二是喷雾时间应在下午5时后进行,避免药物强光下分解。

什么是水稻立枯病怎样防治

4,什么是小麦全蚀病

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全蚀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防治方法种植管理  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   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   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   种植耐病品种   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   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严重地块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华丹)80毫升,兑水100-150ml,拌20-25斤麦种,晾干后即可播种也可贮藏再播种。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防治方法 (1)禁止从病区引种,防止病害蔓延。对怀疑带病种子用51—54℃温水浸种10分钟或用有效成分0.15托布津药液浸种10分钟。(2)轮作倒茬 实行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轮作,也可改种大豆、油菜、马铃薯等,可明显降低发病。(3)种植耐病品种 如烟农15号、济南13号、济宁3号等。(4)增施腐熟有机肥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加土壤根际微一态拮抗作用。(5)药剂防治 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种,防效90%左右。也可用15%三唑醇30g拌100kg种子。小麦播种后20—30天,每6672使用15%三唑酮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60l,顺垄喷洒,翌年返青期再喷一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为害,并可兼治白粉病和锈病。在上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黑穗病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ml后,对水2—3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2—3小时,然后中。可有效防治上述病害,兼治地下害虫。小麦白粉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及田鼠混合发生的地区或田块,用75%的3911乳油150ml,加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20ml,对水2—3kg,拌麦种50kg,可有效地防治根腐病、白粉病,兼治地下害虫。(6)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纯营养剂,每6672用50g,对水20—30l于生长期或孕穗期开始喷洒,隔10—15天一次,连续喷2—3次。

5,土豆立枯病的症状

马铃薯及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土豆,以前是蔬菜,现在马上要变主粮了。它的产量非常的高,在我国种植的也很多。但是在它的种植过程中,却会出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产量减少不说,带来的损失肯定是不小的。今天小编介绍的是马铃薯立枯病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又称为黑痣病黑色粗皮病和茎溃疡病。是一种发生严重的土传病害。马铃薯幼芽受害最为严重,在芽上产生黑褐色病斑,病斑逐渐扩大,使组织坏死。幼根、根毛和甸茎受害,也表现为黑褐色的病斑组织坏死。茎部受害,可伤及导管系统,造成植株萎蔫,最后植株死亡。由于病苗大多直立而枯死,故称为立枯病。块茎受伤会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突出的黑斑块,故称黑痣病。
稻立枯病是水稻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导致秧苗大量枯死。水稻立枯病主要发生在旱育秧及湿润育秧秧田,随着旱育秧技术的推广应用,该病已经成为旱育秧技术推广的重要障碍。立枯病的发生因低温多湿、忽冷忽热温差大、不良土壤环境(偏碱)、光照不足、播种量过大、秧苗细弱等多种因素所致。  一、病害症状与病原  水稻立枯病症状复杂,因发病迟早、环境条件和病原物种类不同而异。  1)芽腐水稻播种后幼苗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病芽扭曲、腐烂而死亡。  2)针腐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至两叶期,稻苗基部变褐,茎基软弱,易折断,茎基有霉层,秧田中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3)黄枯多发生于幼苗一叶一心至三、四叶期,从下部叶片至心叶,从叶尖至叶基依次变黄萎焉,心叶仅残留少许青色,卷曲,易拔断,常在秧田中成簇发生。  4)青枯多发生幼苗两叶一心期以后,病秧先不吐水,成簇成片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纵卷成针状,全株枯死。  水稻立枯病原菌种类很多,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病原菌主要有镰孢属的禾谷镰孢、尖孢镰孢、木贼镰孢、茄腐镰孢和立枯丝核菌等。  二、发病因素  1.水稻立枯病原菌多为土壤习居菌,普遍存在土壤及污水中,当天气异常和管理不当造成秧苗衰弱,抵抗力降低时,病原菌趁虚而入,侵染秧苗。  2.低温阴雨、忽冷忽热温差大、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尤以低温影响最大。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抗病能力降低,有助于病害发生发展。高温造成秧苗徒长,降低秧苗素质,间接引发病害。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3.苗床管理不当,苗床土壤粘重、偏碱,苗床整理粗放,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立枯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揭膜、覆膜管理不当,均有利立枯病的发生。  4.种子生命力弱,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命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感病机率高,病害重。种子质量好,生活力强,出芽率高,种芽健壮,对低温及不良环境抵抗力强,发病轻。  5.土壤酸碱度,诱导立枯病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土壤pH值,水稻是偏酸性作物,偏酸性土壤有利于稻苗健康生长。水稻旱育秧的理想pH值在4.5~5.5之间,若pH值大于6时,低温条件下,旱育秧立枯病的发生就难以避免。当土壤pH值为5时,虽在低温下,也不会有亚硝酸的积累,但随着pH升高,亚硝酸积累增加,降低秧苗抗病力,立枯病的死苗也增多。  6.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水育秧田土壤中以厌气性微生物为主,在旱育秧田土壤中则以好气性微生物为主。在旱育状态下,秧田土壤通气性好、温度变化大,秧苗抗性下降,立枯病较为严重。  7.秧苗生育期,秧苗二至三叶期是立枯病易感染时期。此时胚乳养分将近耗尽,处于异养和自养交替阶段,秧苗抗逆性减弱,病菌易侵入。如果此时遇有利于病菌繁殖、而不利于秧苗根系生长的低温阴雨天气,易导致水稻立枯病爆发流行。  三、防治措施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以提高育秧技术,改善环境条件,增强秧苗抗病力为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  1、改进育秧方式,保证秧田质量  因地制宜采用旱育秧稀植技术或采用薄膜覆盖育秧,露地育秧应在湿润育秧基础上加以改进。秧田应选在背风向阳、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地势较高的平整田块。整田力求精细,面平、沟深、排灌畅通,上糊下松通气好,播种前除去板面杂草、稻根等。播种前进行调酸(降低pH值至5左右)以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具体可将浓硫酸稀释8-10倍,直接加入土中,搅拌均匀即可。  2、提高秧苗素质,培养壮秧  (1)精心选晒稻种,提高催芽技术:种子要纯、净、健,浸种前认真晒种,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浸种催芽应掌握在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进行,做到高温(36~38℃)露白,适温(30~35℃)催芽,降温(20~25℃)炼芽,力争稻芽齐、匀、短、壮。  (2)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早春寒流频繁、气候多变,当地平均气温12℃以上,方可大批播种露地秧。播种后确保4-5天15℃以上的晴天,这样有利于芽谷扎根现青。播种量要适当,播种量过大易导致秧苗群体中植株扎根过浅,造成水分吸收障碍。落谷要均匀。覆盖物要因地制宜,采用暖性而有肥效的草木灰等。  (3)加强水肥管理  芽期以扎根立苗为主,保持畦面湿润,不能过早上水,遇霜冻短时灌水护芽。一叶后可适当灌浅水,2-3叶期灌水以减小温差,保温防冻。寒潮来临要灌“拦腰水”护苗,冷空气过后转为正常管理。发现死苗的秧田每天灌一次“跑马水”,并排出。小水勤灌,冲淡毒物。施肥要掌握基肥稳、追肥少而多次,提高磷钾比例。旱育秧田要施足基肥,保持土壤疏松。无论何种育秧方式,秧田灌水建立水层是防治立枯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4)使用壮秧剂:用250g/m2壮秧剂,培育秧苗抗逆性。  3、药剂防治  (1)苗床消毒:水稻旱育秧田中使用的土壤杀菌剂有敌磺钠(敌克松)、恶霉灵、甲霜灵等,其中以敌磺钠使用最为普遍,每平方米用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g兑水3kg,单独喷洒于浇透水但未播种的床土上,防治立枯病的效果显著。也可每平方米用1~2ml移栽灵对水3kg,对立枯病的防效可达99%。  (2)秧苗期喷药防治:发病始期选用A)甲霜·恶霉灵(3%恶甲,2.5%丙烯酸)兑水500-600倍液喷雾防治。B)15%立枯灵液剂,0.9克兑水1升喷洒,水稻秧苗一叶一心期可喷500倍液,具有防病促进生长双重作用。C)喷施30%恶霉灵水剂800~1000倍液每平方米秧板3kg;每平方米用75%恶霉灵1克对水3公斤喷洒。D)秧田发病前或秧田一叶一心期至三叶期喷施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00~600倍液每平方米秧板1~2kg,可兼治绵腐病。E)苗床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药12-15克或95%绿亨1号(恶霉灵)4500倍液喷雾。F)平方米苗床用50%立枯净1.2克对水3公斤喷洒。G)每平方米用3.2%克枯星10克对水3公斤喷洒。H)3%广枯灵水剂150毫升茎叶喷雾,每平方米1克对水3公斤浇灌。
(1)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2)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3)选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4)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5)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或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o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m^2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6)药剂防治用南京农业大学试验的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于定檀时大苗浸根;也可在发病初期用硫酸链霉素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1]

6,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1、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青枯病是一种生理障碍性病害;枯萎病亦称疫病, 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2、产生原因不同:立枯病是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异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床土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时间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青枯病,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应及时消毒和更换床土,并且有计划地进行轮作,同时,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剔除井烧毁。枯萎病,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受一种或多种疫病感染。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3、病害症状不同:立枯病的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折断。青枯病,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枯萎病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4、防治方法不同:立枯病,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在水稻1.5—2.5叶期,30%恶甲水剂1—1.5ml/m2,兑水5L喷雾,做到边喷药边喷水,严防烧苗现象发生。青枯病,采用无土、新土育苗。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77%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一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毁灭罹病部分,轮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对细菌性疫病(如火疫病)於潮湿季节枝、叶正伸展时每周施用不易挥发的铜素剂或链黴素有效。
青枯病、立枯病、枯萎病的不同之处:病状不同,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治理方法不同。1、病状不同青枯病导致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青枯病是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蔬菜的主要病害。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青枯病:立枯病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立枯病: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枯萎病是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枯萎病:2、病菌适宜生活环境不同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20℃时十分严重。该病害多发于连作田和地下水位高、湿度大的冲积土田。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当气温在12~18℃,土温在14~16℃,土壤湿度30%~35%,排水不良等条件下发病较多。东北地区5月末开始发生,6月上中旬为盛期,6月下旬为末期,7月上旬基本停止。枯萎病发病最适温度为30~32℃,适宜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温低、耕作粗放、土壤过酸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的环境,这些都会致植株根系发育不良,都会使病害加重。3、治理方法不同青枯病治理采用无土、新土育苗。定植时用杀菌农药灌根或浸根,移栽前使用77%含量的可杀得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4000倍液或甲霜恶霉灵600~800倍液,进行浸根,1~2小时。立枯病治理选用疏松的土壤或砂质壤土,实行隔年整地,用充分熟化的土壤栽参。作床后,在床面上每平方米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15克,并拌人5厘米深土层中进行土壤消毒。枯萎病防治法包括:毁灭罹病部分,轮作;植株修剪及疏植以利通风;采用无病种子或砧木以及抗病品种;控制带真菌害虫以免在植株间传播疫病;避免从株顶浇水或在潮湿植株间操作,需要时施用杀真菌剂等措施来进行防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枯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立枯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枯萎病
青枯病和枯萎病均是茄果类的重要病害。这两种病害从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均为土壤传染的病害,连作发病严重;发病后植株均表现为地上部萎蔫;开始发病萎蔫的叶片早晚可恢复;低洼地、雨过天晴天气发生严重;病株维管束均变褐色等。但这两种病害存在较大的区别,青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而枯萎病则是真菌性病害。另外,从发病表现看,两种病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发病初期,枯萎病病株的茎基部皮层呈水浸状,逐渐变褐色,植株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而青枯病则无这种水浸状,发病后植株上部先萎蔫,其次是下部,中间最后萎蔫。枯萎病病株常常出现植株一侧萎蔫,而另一侧正常,或至少田间一部分植株出现这种现象,但青枯病基本无此症状。青枯病病株茎部,尤其是植株下部茎秆上,其表皮粗糙,茎秆中下部丛生不定根或不定芽,但枯萎病无此症状。青枯病病株的病茎维管束变成褐色,横切新鲜病茎并用手挤压、或病茎横切面经保湿,在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具臭味);枯萎病病株的病茎虽然也出现维管束变褐色的现象,但病茎横切面保湿培养也不会出现白色菌液。有时,特别是潮湿天气,枯萎病病部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或产生白色、蓝绿色霉状物,但无臭味。也可以将病茎折断后插于盛有清水的瓶中,几分钟后如果原来的清水变得浑浊,说明该病害是青枯病。
相同点:都是水稻苗期病害,水稻青枯病发生重的秧田,立枯病发病也重。  不同点:  1、立枯病是真菌性病害,青枯病是一种生理障碍性病害。  2、产生原因不同:立枯病是由于土壤消毒不彻底,气候异常(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苗期管理不当(床土黏重、偏碱、播种过早、过密、过厚),种子受伤、受冻、浸种时间过长、活力差等条件,有利于该病发生。  3、病害症状不同:立枯病的秧苗枯黄卷缩,茎基部有红褐色病斑,逐渐枯萎烂死,用手拔苗,茎基部与根脱离,容易折断。  4、防治方法不同:立枯病,在选择无病种子田,减少种子带菌量及置床、床土调酸、消毒基础上,秧田发现中心病株时,在水稻1.5—2.5叶期,30%恶甲水剂1—1.5ml/m2,兑水5L喷雾,做到边喷药边喷水,严防烧苗现象发生。
青枯病:细菌病害。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菌。最初,地上部分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机,整个地上部均枯萎。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如同健株,然而,不久之后便枯萎,呈青枯症状,这一过程进展十分迅猛。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立枯病:真菌病害。又称“死苗”,主要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uhn, 英文名Sheath Blight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侵染引起。寄主范围广,除茄科、瓜类蔬菜外,一些豆科、十字花科等蔬菜也能被害,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病苗早期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病部逐渐凹陷、溢缩,有的渐变为黑褐色,当病斑扩大绕茎一周时.最后干枯死亡,但不倒伏。轻病株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苗床湿度大时,病部可见不甚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枯萎病:亦称疫病。 由真菌或细菌引致的植物病害,发病突然,症状包括严重的点斑、凋萎或叶、花、果、茎或整株植物的死亡。生长迅速的幼嫩组织常被侵袭。大多数重要经济作物均受一种或多种疫病感染。疫病可影响花、叶、芽包、幼苗、小枝、茎(藤)及顶梢。

文章TAG:立枯病  图片  荆芥  得了  立枯病图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