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建造农业的,材料二和材料三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来源:整理 编辑:农业技术 2025-03-24 16:56:11
本文目录一览
1,材料二和材料三影响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灌溉影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生产工具影响古代农业生产1,兴修水利工程2,铁农具的产生和发展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2,列举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工具和水利工程
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引水入田。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牛力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田中。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都江堰 郑国渠
3,唐代时期制造的农业工具有哪两样
曲辕犁和筒车。
首先是农具 筒车和曲辕犁 尤其是筒车 开创了第一个用自然力灌溉的先河 其次呢 是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很多荒山被开辟成良田 放火烧山和围湖造田现象十分普遍 当然了 由次引发的环境问题进一步严重 人地矛盾开始激化 再就是水利工程发展很快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灌溉区 京杭大运河的进一步扩展使得水利灌溉发展很快 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
4,隋唐时期的耕作技术和农作物有哪些
(1)耕作工具: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自然条件不同,因此所用的工具也有所区别。南方主要以翻车、龙骨车、曲筒等为主。而北方则主要应用桔槔、辘轳、滑车等。到了唐代后,又发明了筒车、高转筒车、立水井等更为先进的灌溉工具。 (2)人口(劳动力):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隋唐,国家稳定,出现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兴盛时期。国家兴而人口盛。因此,大量的劳动力是发展农业的必要基础。 (3)水利:发展农业,水利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曹魏在河北以及淮河流域新修白沟、平虏渠、芍陂等。吴国兴修赤山塘,娄湖等。东晋南朝修建的狄塘、吴兴塘可灌田千顷至数千顷。唐朝前期130年间,见于史料的重要水利工程就有160多项。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水利灌溉工程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4)农作物种类:这一时期的随着北民南迁和水利的大量使用,为水稻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同时茶叶种植的推广,茶税成为政府的重要税收之一。除此之外,蚕桑业的发展和种植地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蚕桑业的产地,至唐中叶以后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变。 (5)耕作技术:耕作技术主要表现在牛耕技术上。魏晋时便已经广泛使用双辕犁的一人一牛耕作方式,后又演变为长辕犁和适合山地耕作的犁。唐代后又将直辕犁改为曲辕犁,并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使用。除此之外,农业的进步还表现在田间管理、施肥、选种等方面。 (6)仓廪制度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隋唐两朝都建立了严密的仓廪制度,形成了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义仓、常平仓组成的仓廪制度,敛集、储运、分配及调节从全国各地征收上来的实物。
5,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6,古代梯田的设计原理及灌溉方法
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按田面坡度不同而有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复式梯田等。梯田的宽度根据地面坡度大小、土层厚薄、耕作方式、劳力多少和经济条件而定,和灌排系统、交通道路统一规划。修筑梯田时宜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料、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
水平阶整地后坡面外高内低的梯田称反坡梯田。反坡面坡度视荒山坡度大小而异,一般为300-500,坡陡面窄者反坡度较大,反之较小。田面宽1.5米-3米。长度视地形被碎程度而定。埂外坡及内侧坡均为600。反坡梯田能改善立地条件,蓄水保土,适用于干旱及水土冲刷较重而坡行平整的山坡地及黄土高原,但修筑较费工。
坡式梯田指山丘坡面地埂呈阶梯状而地块内呈斜坡的一类旱耕地。它由坡耕地逐步改造而来。为了减少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则在适应位置垒石筑埂,形成地块雏形,并逐步使地埂加高,地块内坡度逐步减小,从而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减少地面冲刷。许多地方在边埂上栽桑植果,栽种黄花草等,既巩固了地埂,增加收益,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在条件许可时,坡式梯田应改造成水平梯田。
复式梯田指因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山丘坡面上开辟的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等多种形式的梯田组合。它的修建宜经过统筹规划,在必要条件下还可配合水平沟等水土保持工程,以提高坡面耕地的保水抗蚀能力。修建复式梯田可更合理地利用土地,节省工程投资和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层层向上分布,就像是为巨人登天而建造的台阶。梯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它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
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起初人们清除森林或小山项,以便种植一些粮食作物,或者作为防御工事。大致在同一时期,这类梯田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
梯田要注意防止侵蚀,即雨水沿山坡冲走土壤。大多数梯田边缘都围有石墙,以防止土壤的流失。在没有石头的地方,梯田的边墙采用了长满草的土埂。在梯田“台阶”内的土壤能够保存雨水,确保植物得到足够的水分。
▲梯田布满秘鲁的这个山谷,并延伸到肉眼所能见到的远方,构成一幅由小块农田拼缀起来的画面
▲几百年前,南美洲的土著人修建梯田来种植粮食作物。直到今天这些梯田有的还在使用
光闪闪的梯田像一面面安置在山坡上的镜子,这是在亚洲许多水稻种植区出现的景观。梯田发光是因为它们存有水。水稻种植睚这种槽形梯田中,需要大量的水才能生长。通常借助错综的沟渠系统向梯田供水我觉得首先是因地制宜,其次是方便实用,最后就是便于操作。
灌溉方法应该是利用自然地势的落差,让高处的水往下流来灌溉吧!水稻这种作物,需要特殊的生长环境,插秧都需要在水田中进行。稻田就要平整有围堰,要保证一定的水量。而山坡是斜面,不管是雨水还是灌溉,都无法保持水面。所以就把山坡分成一段一段的,整理成各个平面,就像楼梯的台阶一样,就把一个斜面变成了很多个小的水平面,这样就可以蓄积水分,种植水稻了。
梯田灌溉可以靠雨水,蓄水,挑水,都可以,不过以前普遍的应该是采用水车,人踩的那种,把水从下面的河道上一层一层车到上面的梯田里。现在有抽水机就更方便了。
文章TAG:
古代 怎么 建造 农业 古代怎么建造农业的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