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

佛经云:“一花一世界”。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都需要阳光,需要理解,需要肯定,需要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

2,一花一世界的上下一句各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一砂一天堂,掌中握无限,刹那成永恒
此言出自《心是莲花开》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春秋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一砂一天国
一叶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的上下一句各是什么

3,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全文

一花一世界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限掌中握,瞬间即永恒。英国威廉·布莱克《天真的预兆》(节选)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全文

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这句话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原文应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出自《华严经》 这是华严菩萨一真法界的描述,不是我们凡夫用意识思维能够理解的。 大家不要企图理解这句话,给大家一些参照: 1、虚云和尚开悟偈中说: 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2、祖师有偈云: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3、 又有苏东坡之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续传灯录卷第二十目录 内翰东坡居士苏轼字子瞻。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话有省。黎明献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未几抵荆南闻玉泉皓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秤乃秤天下长老底秤。泉喝曰。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后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戏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显然见得东坡虽得此句,却未能在玉泉皓禅师底下悟得过关去 又请看: 罗湖野录下 宋江西沙门 晓莹 集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游。寓三衢最久。而与乌巨行禅师为方外友。曾尝于坐间举东坡宿东林。闻溪声。呈照觉总公之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它日如何举似人。 程问行(乌巨行禅师)曰。此老见处如何。行(乌巨行禅师)曰。可惜双脚踏在烂泥里。曾(曾侍郎)曰。师能为料理否。行即对曰。溪声广长舌。山色清净身。八万四千偈。明明举似人。二公相顾叹服。 吁。登时照觉能奋金刚椎。碎东坡之窠窟。而今而后。何独美大颠门有韩昌黎耶。虽乌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锋铓。岂能洗丛林噬脐之叹哉。 此段可为佐证。 又,如何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卷第十五 僧问忠国师。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 国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华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又华严座主问大珠和尚曰。禅师何故不许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华无非般若。 珠曰。法身无像。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 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座主会么。 主曰。不了此意。 珠曰。若见性人。道是亦得。道不是亦得随用而说。不滞是非。若不见性人。说翠竹着翠竹。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诤论。 师(大慧普觉禅师)云。国师主张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直主张到底。大珠破青青翠竹不是法身。直破到底。老汉将一个主张底。将一个破底。收作一处更无拈提。不敢动着他一丝毫。要尔学者具眼。透国师底金刚圈。又吞大珠底栗棘蓬。具眼者辨得出。不具眼者未必不笑。 本来还有一些资料,有关翠竹黄花的禅宗公案,可惜多说无益,尽是文字窠臼,不再多录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明心见性的人方可领会得,请大家不要作意识思维逻辑的理解,是要去参的!!!
出自《华严经》。意思都需要自己去领悟,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你觉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你的什么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尊者点头回应,与佛祖相视一笑,成就了禅宗的迦叶初祖。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世界 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这首《天真的预言》 翻译过来,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诗句: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双手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 一叶一如来。 天真的预言, 参悟千年的偈语。 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5,为什么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花可以是一个世界,叶也可以是一颗菩提,不同的人心境不同,自然看到的景物本质也不同。
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有了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完全知晓佛是何以知道有微观世界,何以知道有宇宙的。研究一朵花,可以悟出点东西,此所谓道,然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将“道”另解了),我们了解的便会趋于无穷。这里面有“以小见大”的意思,而“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知道的便更是很多,庄子看庖丁解牛得养生之道,孔子看河水流淌叹“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阮籍“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而还有我们更为熟悉的“落叶知秋”“尝一脬肉,而知一镬之味”更是可以做这些的生动说明。 道啊,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矢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大自然的万物本来是美好的,是我们的心有了障碍,才不能发现,当我们去掉心中的执着、分别、回复自性的美好,自然就会见到。而且佛说“一花一世界”,说的是真实语,佛不说妄语,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一个个微小粒子构成的。佛告诉我们,在每个微小粒子中,还有个世界,和我们的世界一样大,层层叠叠,重重无尽,这是世界的真实状况,这些在“华严经”中都有描述。再说明一点,我们都处在佛菩萨的法身中,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是佛菩萨的“法身”,可以说,佛菩萨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在等着我们“回头”,在等着我们觉悟。我们回头的时刻,觉悟的时刻,您就会发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原来是真的。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我们的境界!南无阿弥陀佛!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著,台湾的散文家陈之藩译。  还有另外几个译本: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李叔同)  天涯上有篇文章写了与之相似的典故,现摘录如下:  “一花一世界”,出自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惟迦叶微笑什么意思?)。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华严经要义: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6,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是什么意思

  此句出处历来有多种说法   佛学   《华严经》:“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地藏菩萨本愿经》: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   《黄龙死心新禅师语录》:   送禅人持钵   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编辑本段文学   天真的预言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徐志摩   ——徐志摩 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年---1976年)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席慕容《夏夜的传说》概括为:一沙一界 一尘一劫   统一   ——智利的诗人聂鲁达   一粒沙里藏着一个世界,   一滴水里拥有一片海洋,   所有的树叶并没有不同   整个大地是一朵花。   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看,就是一个大世界。   ——鲁迅   编辑本段理解   科学   此句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   一、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隆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二、   每个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是一片叶,每片叶都有自己的绿意。在花将凋零时,在叶将枯萎时。我们都应该在最后一刻将一切归还给大地。   三、   世界的一切原本由细节构成。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四、   一花而见春,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寻常细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珍藏于有限之中。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这个世界的门。   五、   细节决定成败。蝴蝶振翅吸引起龙卷风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六、   在浩瀚宇宙中,我们宛若恒沙微尘,虽然渺小,却也自成一世界。   七、   生命永恒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见证。无限的人类历史可以由有限的人类个体来串织;无极的时空宇宙可以用有限的沉浮人生来度量,永恒的笔端能够记录人类文明的变迁。   八、   表现对人类个人生命充分的自信与自由,从一个卑微的个体生命中我们有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整个物种的生命力。   九、   表达有限与无限的转换,短暂与永恒的共同死亡。   十、   一朵野花虽然渺小,但是对于蜂蝶来说却是一个天堂。   十一、   一件很小的东西里也可能隐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隐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过的点滴,只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都会发现其所蕴含的独特的美。珍惜点滴,把握细节,生命便能如同莲花一样清莹脱俗。   十二、   《华严经》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十三、   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宇宙间的奥秘   这是禅宗的境界. 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么一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拿起一朵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   编辑本段花花世界   世界   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严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俗语   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喧嚣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   编辑本段文集一花一世界   作品说明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看世界用眼睛是远远不够的,唯有用心   灵,用心灵参纷繁红尘,悟芸芸众生。

文章TAG:一花  一世  世界  是什么  一花一世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