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这是什么花

半夏;中草药,夏季开花

这是什么花

2,半夏是喜阴性植物吗

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以半荫环境为宜。

半夏是喜阴性植物吗

3,半夏是七叶一支花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着咧!从形态上,半夏是独小苗茎,光滑,不足30公分高,叶形犁头。菜园土生长广布。七叶一枝花,顾名思义,七叶,有花植物,野生大山之中。从药性方面,半夏用于中风痰壅、燥湿开胃。七叶一枝花清热解毒,用于蛇虫咬伤、无名肿毒等。

半夏是七叶一支花有什么区别

4,半夏长什么样有什么功用

【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1.镇咳作用 2.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3.镇吐和催吐作用 4.抗生育作用 5.对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 6. 降压作用 7.凝血作用 8.促细胞分裂作用 治愈长的摸样就是楼上发的那张图片!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e,消痞散结.
有小毒,祛风止咳化痰。止呕降逆

5,半夏是什么

植物学名: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当于块茎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刺激肠道产生腹泻有关;注射20g/kg块茎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济失调,死亡。形态特征图片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5cm,块茎近球形,直径0.5~3.0cm,基生叶1~4枚,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5~25cm,叶柄下部有一白色或棕色珠芽,直径3~8cm,偶见叶片基部亦具一白色或棕色小珠芽,直径2~4mm。花单性,花序轴下着生雌花,无花被,有雌蕊20~70个,花柱短,雌雄同株;雄花位于花序轴上部,白色,无被,雄蕊密集成圆筒形,与雌花间隔3~7mm,其间佛焰苞合围处有一直径为1mm的小孔,连通上下,花序末端尾状,伸出佛焰苞,绿色或表紫色,直立,或呈“S”形弯曲。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半夏的作用: 1. 用于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者为主,为治湿痰的要药,适用于痰湿壅滞、咳嗽气逆等症,常与陈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与贝母配伍应用。因其性温,故又可用治寒痰,宜与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热痰与风痰,治热痰可与瓜蒌、黄芩等配伍;致风痰,宜与天南星 等同用。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温通、化痰、燥湿,故可用于痰内阻、胸脘痞闷病症,可配陈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热互结,有可配黄芩、黄连、干姜等同用,可收辛开苦降、散结除痞的功效(如半夏泻心汤)。此外,又常用于胸痹疼痛,配瓜蒌、薤白等同用;治结胸症可与瓜蒌、黄连等同用。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结,可用以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的瘿瘤、瘰历痰核、阴疽肿痛,或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等病症。用治瘿瘤瘰历痰核,可与海藻、黄独、贝母等配用。痈疽未溃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调醋外敷,有散结消肿的功效。用治梅核气,可配厚朴、紫苏等同用。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呕功效,可用于多种呕吐症候,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症状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呕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热呕吐可配合黄连、竹茹等药;治妊娠呕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虚呕吐,可配人参、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还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配硫黄而治肾阳不足、大便失调之症。 半夏加热炮制或加明矾、姜汁炮制的各种制剂,对去水吗啡、洋地黄、硫酸铜引起的呕吐,都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6,半夏长什么样子

中文名:半夏 英文名称: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拉丁文名:rhizoma pinelliae, tuber pinelliae 植物学名: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当于块茎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刺激肠道产生腹泻有关;注射20g/kg块茎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济失调,死亡。 【内容介绍】: 半夏 (《本经》) 【异名】地文、水玉(《本经》),守田、示姑(《别录》),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纲目》),蝎子草(《植物名实图考》),地珠半夏(《昆明药植调查报告》),麻芋果(《贵州民间方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鹧鸪、地茨菇(《广西中兽医药植》),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江苏植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药材》),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山东中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中药志》),珠半夏(《广西中药志》),裂刀菜(《辽宁经济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农药介绍》)。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 【植物形态】半夏,又名:三叶半夏。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块茎近球形。 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厘米,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卵状心形;2~3年后,叶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长5~8厘米,宽3~4厘米,两侧的较小,先端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光滑无毛。 肉穗花序顶生,花序梗常较叶柄长;佛焰苞绿色,长6~7厘米;花单性,无花被,雌雄同株;雄花着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圆筒形,雌花着生于雄花的下部,绿色,两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轴先端附属物延伸呈鼠尾状,通常长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浆果卵状椭圆形,绿色,长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集】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药材】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 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 质坚实,致密。 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 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 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 参见掌叶半夏条。 【化学成分】块茎含挥发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约34%为固体酸、66%为液体酸)、淀粉、烟碱、粘液质、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胆碱、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羟基苯甲醛,又含药理作用与毒芹碱及烟碱相似的生物碱、类似原白头翁素刺激皮肤的物质。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炮制】生半夏:拣去杂质,筛去灰屑。 法半夏:取净半夏,用凉水浸漂,避免日晒,根据其产地质量及其颗粒大小,斟酌调整浸泡日数。 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时,每半夏100斤加白矾2斤,泡1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口尝稍有麻辣感为度,取出略晾。 另取甘草碾成粗块,加水煎汤,用甘草汤泡石灰块,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搅拌,使其颜色均匀,至黄色已浸透,内无白心为度。 捞出,阴干。
一颗颗像黄豆那么大果实.颜色有点黑.好难介绍啊,你该不会是想去山上自己采吧?
百度的图片搜
这里不让贴图 去百度的图片搜就是了

文章TAG:半夏花  这是什么  是什么  什么  半夏花  
下一篇